鎛钟是清代宫廷雅乐--中和韶乐中的重要乐器。铜质镀金,整套十二圜,以应十二律。钟体上径小,下径大,横径小,纵径大,呈扁圆形。整套鎛钟钟体大小同,但各钟的内高、内中径、内下径、厚度均不同,以定音高次第,从低音到高音排列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钟体阳面镌篆文乾隆皇帝御制铭,背面铸钟名,周围布乳钉36个。十二钟簨簴皆涂金漆,上簨左右雕龙首,脊树金鸾,鸾与龙首均衔五彩流苏。中簨悬钟,左右两簴承以五彩伏狮。十二钟用时不并陈,仅设当月律之鎛钟,如十一月设黄钟,十二月设大吕,正月设太簇,依此类推。用时位居编钟之东,凡作乐,先击鎛钟,以宣其声,即所谓“金声玉振”之金声。

清代鎛钟的制造,具有重要的意义。鎛钟自汉以来的隋、唐、宋、金、元各史乐志中均有记载,惟明代乐悬未具,致使历朝礼乐中的重器沿袭出现中断。康熙朝御制《律吕正义》虽引隋书乐志做了记载,但也仅限于文字,实物仍为空缺,时至乾隆朝,这一缺憾才补上。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因江西出土古钟11口,江西巡抚阿思哈将其贡进朝廷,经乾隆帝辨认,此钟正是康熙《律吕正义》中所载:“每钟悬一簨簴,各应律吕之音”的鎛钟,遂命乐部仿铸。

古钟出土之际,正值朝廷用兵准、回两部。历时五年的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之时,按照古制大捷之后必要“功成乐作”,“铸钟鼎以纪功德”,因此新铸鎛钟便成为顺应古制、大吉大利、纪功扬威的非凡之举,强烈表现出统治者追崇周礼、建中和之极之意,借儒家“礼乐通政”的治国思想来达到强化皇权统治之目的。

此钟御制铭释文:

自古在昔,功成作乐,辨物涓吉,铸此钟鎛。皇祖正音,中和大备,讵独是遗,或存深意。绩底西旅,瑞出西江,考制象器,协和万邦。一簴特悬,用起律首,编钟继奏,箫韶成九。宽横栾舞,必考必精,慎遵前宪,敢或损增。宣阳导阴,立均出度,万事本根,百王矩矱。繄余小子,蒙业重熙,赖天耆定,惟曰际时。范器识年,悉新巳盛,铭无溢辞,惕乾懋敬。乾隆御制。中和韶乐在清代乐制中的规格最高,被儒家看成是教化、统治人的工具,因而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备至的宫廷雅乐。中和韶乐主要用于郊庙祭祀和朝会典礼。演奏乐器包括:鎛钟、特磬、编钟、编磬、建鼓、篪、排箫、埙、箫、笛、琴、瑟、笙、搏拊、柷、敔、麾等,全部乐器使用材料包括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即八音俱全,符合古代儒家“大乐与天地同和”的礼乐思想。

即皇帝所作的铭文。古代常将功德或鉴戒刻镂于碑版或器物上,后成为一种文体。

悬挂钟、磬的架子。横梁称簨,两侧立柱称簴。《礼记·明堂位》:“夏后氏之龙簨簴”。注:“簨簴,所以悬钟磬也。横曰簨,饰之以鳞属;植曰簴,饰之以蠃属,羽属。”清代簨簴可分为三个部分:其一为横向三簨,下二簨为悬钟之用,两层各八枚;上簨两端刻龙首,不挂钟,其上插五只金鸾,龙首与金鸾俱衔五彩流苏;其二为纵向二簨,主要起支柱作用,与横向三簨相连;其三为纵簨下端伏狮与趺,主要起承载和稳固之用。在簨簴的表面,俱用金涂饰。

家具上常用的金漆为《髹饰录》所谓的“罩金漆”,其工艺为在木胎漆地上贴饰金箔,上面再罩透明漆。彩瓷品种之一。“五彩”意为多彩,且一般来说,其中必含红彩。在已高温烧成的白瓷或已绘局部图案的青花瓷上以红、绿、黄、紫、黑、蓝等彩描绘图案纹饰,再经彩炉低温烧成。再配以其它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彩。按生产工艺之不同,通常人们将五彩分为釉上五彩和青花五彩两大类。
五彩是在宋、元釉上加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明宣德时已有五彩,但明代釉上彩以红、绿、黄三色为多,嘉靖、万历时期的官窑釉上彩瓷,以釉下青花和釉上多种彩相结合,称青花五彩。清康熙朝发明了釉上蓝彩、金彩和光亮如漆的黑彩,使釉上五彩成为彩瓷的主流。自雍正朝始,粉彩盛行,五彩只作为仿古瓷少量生产。五彩烧成温度略高于粉彩,不如粉彩般有柔软感,故又称“硬彩”或“古彩”。
清康熙帝钦定之书。康熙帝对音乐具有浓厚的兴趣并曾加以研究,特于五十二年(1713年)在蒙养斋立馆诏修律吕诸书,广求海内畅晓乐律者,越一年余完成。在编纂《律吕正义》一书时,康熙帝亲自审定古今尺度,制十二正律以和八音,确定黄钟律管之长,制定出不同于明代的清宫律吕制度。《律吕正义》共五卷,上编二卷讲管音、弦音律度,多算律方面问题;下编二卷讲钟、磬、笛、箫、琴、瑟等各种乐器制作理论;续编一卷讲西洋五线谱基本用途。

别称抚台、抚军、抚院、部院等。明永乐年间以朝臣巡视地方、安抚军民,谓之巡抚,或名镇守,非地方专任,事毕即停。明宣德五年(1430年)始于各省专设,成为定员。景泰四年(1453年)加都御史衔。名称以管辖地区及职责不同而时相参错。巡抚兼军务加提督,有总兵地方,加赞理或参赞。所辖多、事众者,加总督。有总督兼巡抚、提督兼巡抚以及总理巡视抚治等员,皆加都御史衔或副都御史衔。与总督同为地方最高长官。清初沿明制,无定员。后来每省均一,或由总督兼任。乾隆十四年(1749年)定,巡抚不由侍郎授者,俱兼右副都御史,是否兼兵部侍郎衔由吏部请旨定夺。兼侍郎衔者为正二品。乾隆七年(1742年)设乐部,管理宫中奏乐、审定乐章、撰进曲本等事宜。当时管理乐部大臣为允禄、张照、三泰等,无专职,皆自通晓乐事大臣中选任兼职。

平定准、回两部是乾隆朝统一西北疆的重要战争。居住在伊犁地区的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素以耐劳苦、擅于格斗横行于西域,他们建立割据政权,多次挑起战争,康、雍两朝虽多次用兵,但终未彻底解决。回部是指天山南路回教徒所居地区,原长期受困于准部。清廷在对准部征战中,回部首领渐生另立之心,策划反清。对其狂悖叛逆行为,清廷决定统兵征讨。戡定准、回两部的战争,时间互相衔接,历时5年。其形势之错综,战斗之艰辛,非一般战争可比。因此乾隆在征准、平回两役胜利时,得意之情喜形于色,“两大部落,不为不强,周二万余里,不为不广,五年成功,不为不速。”准、回战争的胜利保证了清西北局势的基本稳定。

文章标签: 乾隆 战争 鎛钟 中和

猜你喜欢

六味地黄丸
小水烟袋及小如意
长方嵌石镀金鸟音笼
缂丝人物图挂毯
木猴
银彩漆仿圈
广珐琅嵌玻璃钻鞘刀
翠鼻烟壶
布老虎2
玛瑙葫芦式烟壶
扮“家家酒”的小玩意儿
小飞机
蒙古象棋
青玉凤蝠纹如意
泥制猪
木制人
丁香油
玛瑙子硬木小算盘
0.08751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