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地缂丝金龙云蝠绵袍,清乾隆,身长146厘米,两袖通长194厘米,袖口宽18厘米,下摆宽126厘米,左右开裾长23厘米,前后开裾长55厘米。清宫旧藏。袍圆立领,大襟右衽,马蹄袖,裾四开。袍在蓝色平纹地上以三色金运用平缂、构缂、搭缂等技法表现云龙及十二章等纹样。袍内衬湖色缠枝菊暗花绫里,中间薄施丝绵。襟缀铜鎏金錾花扣四。领、袖镶石青地二色缂金边,外沿钉织人字绦。圆立领以石青素缎为面,衬月白素缎里。此为皇帝吉服。此袍缂工细密,构图丰满流畅,纹样层次分明。通过三色金的巧妙搭配,在金光闪烁中显现出独特的晕色效果。此袍为清乾隆朝苏州织造局织造。中国传统丝织工艺品种之一。其历史悠久,起源不晚于公元7世纪,流行于隋唐,繁盛于宋代。其织法以生丝为经,熟丝为纬,先将预定的图案纹样以墨线勾稿,画在经线面上,然后用几只乃至几十只装有不同色纬的小梭,依照纹样的轮廓和色彩以小梭、拨子等工具,用平戗、搭梭、长短戗、木梳戗、环缂(音刻)、掼缂、双子母经、绕、勾边线等多种技法,将多种彩色纬丝分段缂织,按图稿所示与经线交织,形成“通经断纬”。织物表面只显彩色的纬纹和单色的地纬,正反两面花纹和色彩一致。由于采用局部回纬织制,纬丝并不贯穿整个幅面,即花纹与素地及色与色之间呈小空或断痕,“承空观之,如雕镂之象”,故名缂丝,又名刻丝、克丝、刻色等。

宋代缂丝大都摹缂名家书画,北宋时以定州的缂丝最为有名,南宋时以淞江朱克柔的缂丝最负盛誉。明清时除缂织书画、诗文、佛像外,还缂织袍服、屏风、靠垫等,尤以苏州缂丝最为精美。由于缂丝工艺繁复,一件成功的作品,所用人力物力非普通人家可以承受,故有“一寸缂丝一寸金”之说。

服装开襟形式之一,衣襟开于衣服的右侧。依照图案色彩的变化要求,顺经纬之理进行平纹交织。

缂丝技法之一,又称构(勾)边。在纹样的边缘部位,以区别于主体纹样色彩的另一种色线缂出明显的边界或轮廓线,具有分别色彩层次和划分纹样之间界线的作用。缂丝技法术语之一,亦称“搭梭”。当缂织两种不同颜色的花纹边缘时,因两色不能互相连接而形成裂缝,故在每隔一定距离处,使两边的色纬相互搭绕对方色区的一根经线,以避免竖向裂缝过长而形成裂口,此种缂织技法称搭缂。古代帝王礼服和吉服上的十二种装饰纹样,依次是日、月、星辰、山、龙、华虫、黼、黻、宗彝、藻、火、粉米,始于传说中的舜禹时代,《书·益稷》记载舜和禹讨论君臣之道时说:“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绣,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以后各代沿用其制,成为帝王服饰的专用纹样。清时,一般是日、月、星辰、山、龙、华虫、黼、黻在衣,宗彝、藻、火、粉米在裳。十二章各有取义,以象征帝王的风操品行:日、月、星辰取其照临昭明,山取其能兴云雨,龙取其善变化,华虫取其文章和耿介,宗彝取其威猛和忠孝,藻取其文,火取炎上,粉取洁白,米取能滋养,黼取能决断,黻取善恶相背。帝王以下,公卿诸侯品官大臣依等级可用九章、七章、五章、三章不等。十二章的装饰纹样具有浓厚的等级色彩。

在玉器等工艺品中也可看到十二章纹饰。

中国传统装饰花纹之一。所绘花朵系以植物的枝干或蔓藤作骨架,枝叶相互缠绕,构成四方连续或二方连续的图案,统一中寓变化。有缠枝莲、缠枝菊、缠枝牡丹和缠枝宝相花等多种纹样。

古代金属工艺装饰技法之一。近代称“火镀金”。此术在春秋战国时已出现。汉代称“金涂”或“黄涂”。鎏金是将金和水银合成金汞剂,涂在铜器表面,然后加热使水银蒸发,而金则附着于器面不脱落。

我国古代金工传统工艺之一。用小锤敲击各种大小不同的金属錾子,在金属表面留下錾痕,形成各种不同的纹理,使单一的金属表面产生多层次的立体装饰效果。此种工艺始于春秋晚期,盛行于战国,至今依然为匠师们沿用。

中国古代织物颜色名。不同时期深浅略有不同,基本介于淡蓝与中蓝之间。

官名。明清江南织造官署的主官。掌理织作“上用”和“官用”绸缎布匹事务。明代由提督太监出任。清代选派内务府司官担任,称织造监督。驻江宁(今南京)、苏州、杭州等三处,每处一人。统属于内务府总管大臣,由缎库郎中具体负责考察评定。织造在驻地以钦差官身份出现,与地方最高长官平行;并且充当“圣上”的耳目,密报所在地方官声民情,往往由皇帝亲信出任。

文章标签: 缂丝 技法 色彩 纹样 花纹 装饰 帝王

猜你喜欢

石青缎银鼠皮行服褂
石青色四团龙织金缎袷衮服
黄地勾莲地毯
栽绒古铜色蓝卍字边米黄地勾莲毯
点翠勾莲寿纹头面
孔雀羽穿珠彩绣云龙吉服袍
金黄团寿云龙纹织金缎棉袍
蓝色缎金线绣麒麟图挂屏
黄缎织八团金龙绵袍
石青缎貂皮行褂
嵌米珠珊瑚素钿子
月白大蕃莲织金缎
绿地凤穿牡丹纹库金缎
黄色云龙妆花缎夹裤
驼色缎平金百鸟纹绵袜
油绿色素缎袷行服褂
皇帝行服冠
刺绣荷包
0.15112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