缂丝乾隆御笔心经册页,清乾隆,八开,每开纵19厘米,横18厘米。清宫旧藏。

此册页摹缂乾隆帝于乾隆十八年(1753年)元旦所书《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作品在粉色地上,墨线缂织经文,后署:“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乾隆十有八年岁次癸酉元旦沐手敬书”。前后副页彩缂观音大士和韦陀像以及彩云金龙等纹样。采用平缂、搭缂、构缂和缂鳞等技法缂织。心经字迹结体圆润,人物及云龙形象亦较生动。

册页首尾缂“写心”、“乾隆宸翰”、“荑荛堂”朱方印,钤“得大自在”白方。中国传统丝织工艺品种之一。其历史悠久,起源不晚于公元7世纪,流行于隋唐,繁盛于宋代。其织法以生丝为经,熟丝为纬,先将预定的图案纹样以墨线勾稿,画在经线面上,然后用几只乃至几十只装有不同色纬的小梭,依照纹样的轮廓和色彩以小梭、拨子等工具,用平戗、搭梭、长短戗、木梳戗、环缂(音刻)、掼缂、双子母经、绕、勾边线等多种技法,将多种彩色纬丝分段缂织,按图稿所示与经线交织,形成“通经断纬”。织物表面只显彩色的纬纹和单色的地纬,正反两面花纹和色彩一致。由于采用局部回纬织制,纬丝并不贯穿整个幅面,即花纹与素地及色与色之间呈小空或断痕,“承空观之,如雕镂之象”,故名缂丝,又名刻丝、克丝、刻色等。

宋代缂丝大都摹缂名家书画,北宋时以定州的缂丝最为有名,南宋时以淞江朱克柔的缂丝最负盛誉。明清时除缂织书画、诗文、佛像外,还缂织袍服、屏风、靠垫等,尤以苏州缂丝最为精美。由于缂丝工艺繁复,一件成功的作品,所用人力物力非普通人家可以承受,故有“一寸缂丝一寸金”之说。

册页的组合形式类似西方绘画中的组画,这种艺术形式在山水画中能够比较完整地展现一个地域不同的自然景观,在花鸟画中可以从多重角度、时节去描绘其自然姿色。在人物画中,可以完整地叙述一个历史故事发生的全过程或细化表现某种道德观念。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梵文(Avalokitesvara)的意译,观世音的略称。其与大势至菩萨同为阿弥陀佛的左右胁侍,称为“西方三圣”。又是我国佛教中的四大菩萨之一。佛典称观音为发大慈悲,即普救世人的大慈大悲菩萨。又作光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观世自在菩萨、观世音自在菩萨、现音声菩萨、窥音菩萨。

依照图案色彩的变化要求,顺经纬之理进行平纹交织。

缂丝技法术语之一,亦称“搭梭”。当缂织两种不同颜色的花纹边缘时,因两色不能互相连接而形成裂缝,故在每隔一定距离处,使两边的色纬相互搭绕对方色区的一根经线,以避免竖向裂缝过长而形成裂口,此种缂织技法称搭缂。缂丝技法之一,又称构(勾)边。在纹样的边缘部位,以区别于主体纹样色彩的另一种色线缂出明显的边界或轮廓线,具有分别色彩层次和划分纹样之间界线的作用。帝王的文章或手书。

文章标签: 缂丝 技法 纹样 色彩 菩萨

猜你喜欢

黄云缎勾藤米珠靴
黄色八团彩云金龙妆花纱单袍
金累丝花囊
栽绒古铜色蓝卍字边米黄地勾莲毯
大红绸画花驾衣
染骨镶石领约
大红色绫缀葵花纹袷驾衣
绛紫色绸绣桃花团寿镶貂皮夹马褂
石青缎银鼠皮行服褂
明黄色大洋花纹金宝地锦
绿色缎海棠菊花纹狗衣
黄色云龙妆花纱织金袷龙袍
吉服带1
行服带
石青缎貂皮行褂
黄色暗团龙江绸玄狐皮端罩
皇帝行服冠
白地织金胡桃纹锦
0.16787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