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檀嵌螺钿群仙祝寿钟,广州,清晚期,高85厘米,宽48厘米,厚24厘米。钟体框架为紫檀木,正面木面上镶嵌螺钿花纹。花纹多样,有万代葫芦、团寿、葡萄、梅竹等,寓意多子、多福、多寿。钟盘上方有景观,设三券门,中间门楣上书“圣寿无疆”,两边门楣上分别书写“尧天”、“舜日”。中门内立寿星,一手持杖,一手托佛手。门外两侧分立两人,各牵一象,象背负瓶及插花。当活动机械开动时,寿星持杖的手臂上下移动,门外两人各一手臂摆动。指取材于各种贝壳色泽光华最佳的部位,分层剥离和裁制后镶嵌于木、漆器之上作为装饰。《髹饰录》中描述道:“螺钿……百般文图,点、抹、钩、条,总以精细密致如画为妙。又分截壳色,随彩而施缀者,光华可赏。”意即按照画面花纹的需要,采用不同色泽的螺片,裁切成各种不同的形状,镶嵌出各种画面,达到近似设色的效果。

中国传统装饰工艺之一,即指将螺、贝、蚌等软体动物的体壳加工成薄片,刻划并拼组成花草、人物、鸟兽等纹样,镶嵌于漆、木等器物表面的装饰技法,也作“螺甸”、“螺蜔”、“螺填”、“陷蚌”等。其起源甚早,在陕西、河南、北京等地发掘的西周墓葬里都出土过镶嵌蚌泡的漆器,有的学者认为这就是螺钿工艺的滥觞,目前所见比较成熟的螺钿器物是出土于唐墓内的漆背螺钿铜镜和收藏在日本奈良正仓院的螺钿玳瑁八角盒、螺钿紫檀琵琶等。宋代的螺钿器物比较普遍,《髹饰录》所记的“壳片古者厚而今者渐薄”的薄螺钿(或称软螺钿)工艺,一般认为就是在此时开始出现,并逐渐占据主流位置,同时厚螺钿(或称硬螺钿)工艺也并未消失,在大型家具的装饰中还形成独特风格。元明时期,螺钿工艺所使用的贝壳品种更为丰富,加工更为精细,发展出加彩漆、描金、金箔、金银嵌错和加“沙”(即撒壳屑)等辅助手法,创造出五色斑斓的效果,正如《髹饰录》所言:“百般文图,点、扶、钩、条,总以精细密致如画为妙。”至17世纪,螺钿工艺达到高峰,产生了江西吉安等主要产地,涌现出江千里、方信川等著名匠人。入清后,薄螺钿工艺进一步向轻巧细致发展,受嵌器物的材质也趋于多样,除漆、木外,玉石、象牙、金属等都有嵌螺钿装饰的实例。清中期以后,螺钿作为百宝嵌工艺中诸多镶嵌材料的一种,往往与宝石、玉翠、象牙等共同出现,单独的螺钿器反而少见了。清代螺钿工艺产地可能集中在扬州、广州等地,内廷造办处也能制作,名匠见诸记载的则有王国深、卢映之、卢葵生等人。此题材一般有两种处理手法,一是由传说中的仙人组成,常见的有八仙、西王母、寿星等;一是由各种花卉、竹、桃、灵芝、水仙等组成图案,寓意群仙祝寿。

紫檀木是世界上最名贵的木材之一,主要产于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热带、亚热带地区,我国广东、云南等地有少量出产。其木质坚硬,体重,入水即沉,没有疤痕,呈紫黑色。紫檀木生长缓慢,非数百年不能成材,故极珍贵。紫檀木的纹理纤细浮动,变化无穷,其色调深沉,显得稳重、大方、美观。《博物要览》称:“新者色红,旧者色紫,有蟹爪纹,新者以水浸之,可染物。”我国古代使用紫檀木制作器物历史悠久,东汉末年已见于记载,唐代宫廷中亦有使用紫檀木的记载。至明代,紫檀木更是受到皇家的宠爱。清代,紫檀木大量进入宫廷中,为内务府造办处用于制作清宫家具及文玩之器的必备材料,同时一些富商大贾之家也多使用名贵的紫檀木制造家具及生活用品。

我国古代金工传统工艺之一。铸造铜器时,在需镶嵌部位表面铸成线槽,将松石、红铜片或金银丝、片嵌入凹槽,再打磨平滑。镶嵌工艺始于二里头文化时期,在春秋时期较盛行。

即老人星,人们常把其塑成头部长而隆起的老人形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长寿的象征。

亦称佛手柑。芸香科,常绿小乔木或灌木。果实冬季成熟,鲜黄色,分裂如掌。原产亚洲,我国南方有栽培。花、果可供欣赏,并可入药。

文章标签: 工艺 螺钿 器物 我国 紫檀木

猜你喜欢

铜镀金雉鸡山石骑士牵马表2
黑漆描金花望远镜
铜镀金折叠矩尺
铜镀金嵌珐琅转鸭荷花缸钟
康熙朝地球仪
纸制天体仪
铜制测高弧象限仪
银质角尺
日晷
铜镀金经纬赤道式日晷
紫漆描金花反射望远镜
铜镀金珐琅转鸭荷花缸钟
铜镀金综合算尺
提环式日晷
御制铜镀金简平仪
铜镀金空中仙阁祝寿钟
铜镀金自开门寿星葫芦式钟
御制铜镀金星晷仪
0.07161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