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镀金珐琅三人献寿钟,清乾隆,通高100厘米,面宽40厘米,厚32厘米。此钟为铜镀金广珐琅仿欧洲建筑造型,通体饰西洋卷草花纹,嵌红、绿色料石。整个钟体由4只山羊驮起。钟共分3层:上层为圆形三针时钟,钟顶端高足杯中插一束菠萝花,承托钟的支架间有水法。中层方形阁前挂卷帘,帘卷起后可见内部左右各有一串钟碗,每个钟碗的音阶高低不同,敲钟人手持钟锤坐于中间,按时敲击奏乐。下层珐琅架座四面舞台内布置景观,一周共有12个可旋转的牙雕献宝人,两侧舞台景观中装有水法。正面舞台景观中设3人,一人手持“万寿无疆”字联,身前有3只山羊,寓意“三阳开泰”,羊口能张合,尾可摆动,左右各一人手端桃盘。此钟制作精细,工艺复杂,活动装置较多。从底层背面上弦启动后,中层阁前帘卷起,敲钟人敲击钟碗奏曲,在乐曲的伴奏下,底座内景中的持联人打开字联,捧桃人向前躬身作献桃状,各层水法、菠萝花及献宝人均转动,呈现出一派喜庆热闹的景象。珐琅,又称“佛郎”“法蓝”“琺瑯”,是一外来语的音译词。珐琅的基本成分为石英、长石、硼砂和氟化物,与陶瓷釉、琉璃、玻璃(料)同属硅酸盐类物质。中国古代习惯将附着在陶或瓷胎表面的称“釉”;附着在建筑瓦件上的称“琉璃”;而附着在金属表面上的则称为“珐琅”。

金属胎珐琅器则依据在制作过程中具体加工工艺的不同,可分为掐丝珐琅器、錾胎珐琅器、画珐琅器和透明珐琅器等几个品种。即广州制作的珐琅器之简称。清代,广州制作珐琅器的水平较高,因此宫廷常命令广州为内府制作器物,有时还就造型、装饰花纹、款识等提出具体要求和规定。因此,广珐琅仍属官制品范畴。广珐琅与宫廷制作的珐琅器有一定的区别,前者的胎体较薄,珐琅釉色较浓艳。用开光法进行装饰是广珐琅的显著特点。17、18世纪传入中国的一种装饰花纹。俗称西蕃莲,如果没有花朵,则称为卷草。在一个齿轮的长轴上固定一个透明的螺旋形玻璃柱,在机械带动下转动起来看似流水,人们通常把这个装置称之为水法。在古钟表中每根水法齿轮之间传动比都是一,也就是说每根水法的转速都相同,它们的形状大小、齿形、齿数都是一样的。由于玻璃柱的螺旋纹的密度、方向、装配排列形式不同及钟上表演的需要,水法可以有多种形式的组合,以营造出平流水、喷泉式流水及瀑布式流水等各种流水景象的不同效果。

是由青铜等材料铸造而成。由于钟碗的直径和壁的薄厚不同,所以发出的声响也不一样。在钟内打刻、打点、打乐的机构里,多数都采用钟碗来发声。

在古钟表中一般打刻报时装置由一至三个钟碗组成,打乐装置由几个至十几个钟碗组成。在打刻、打点的运行中钟碗一般不会出现什么问题,但是人为的过力撞击钟碗或钟碗掉在地上,都会造成损坏,金属钟碗与瓷器有相似的特性。

清嘉庆前开设在苏州的“张荣记”钟碗作坊已能制作六十多种大小不同音质的钟碗,且钟碗音程分明,音色优美。典出《诗经·豳风·七月》:“称彼兕觥,万寿无疆!”意为在朝堂上捧举起大酒杯,祝国君万年长寿无尽。为我国传统吉祥图案之一,亦称“三阳交泰”。“泰”为《周易》中六十四卦之一,乾下坤上,以象“天地交而万物通也”,其初、二、三爻皆为阳,意在阴消阳长,“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周易》载:“十月为坤卦,纯阴之象;十一月为复卦,一阳生于下;十二月为临卦,二阳生于下;正月为泰卦,三阳生于下。”也就是说,农历正月为六十四卦中的“泰卦”,冬去春来,阴消阳长,有吉亨之象。在一年起始冬去春来之际,古人常以“三阳”(羊)寓示“泰”卦,表达喜迎新春之意。羊与阳谐音,所以艺术家们常以三羊为题材来装饰工艺品,寓意太平盛世,国泰民安。

开泰(?—1763年),乌雅氏,满洲正黄旗人。清雍正二年(1724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乾隆十年(1745年)授湖北巡抚。十三年(1748年)调湖南。二十年(1755年)调四川。二十八年(1763年)以处理金川土司郎卡事不妥,命夺官。以头等侍卫衔赴伊犁办事,卒于任。

文章标签: 水法

猜你喜欢

黑漆彩绘楼阁群仙祝寿钟
四游标半圆仪
八音盒
铜镀金珐琅葫芦顶渔樵耕读钟
御制方矩象限仪
木盒套十五件绘图仪器
铜镀金定南针指时刻日晷仪
铜镀金珐琅双鹿驮钟
铜镀金圆盘日月星晷仪
铜镀金七政仪表2
顺治朝地球仪
铜镀金七政仪表
铜镀金嵌珐琅转鸭荷花缸钟
瓷青纸简平星盘仪
几何多面体模型1
铜镀金赤道式日晷2
紫檀木楼阁式大更钟
铜镀金珐琅亭式内有升降塔钟
0.11730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