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是梵语Maitreya的音译,意译为“慈氏”,相传生于南天竺的婆罗门家庭,后成为释迦牟尼的弟子。他先于释迦入灭,上生兜率天,释迦涅槃后,他下凡华林园,开三番法会,超度世人,成道为佛,故弥勒又称“未来佛”。年号,史书记载有二,均发生在北魏末年。按《魏书》记载:正光五年(524年)三月,“沃野镇人破落汗拔陵聚众反,杀镇将,号真王元年。”后至孝昌元年(525年)六月失败,持续一年多。又孝昌元年八月,“柔玄镇人杜洛周率众反于上谷,年号真王”,至武泰元年(528年)二月,“杜洛周为葛荣所并”,其持续时间为四年。曲阳修德寺遗址出土的两尊带有真王五年款的石造像,说明了杜洛周在间隔两个月后发动的起义,仍然遵奉破落汗拔陵的“真王”年号为正朔的历史事实。真王五年为公元528年。
北魏太和前后出现的一种佛装。它的特点是领子低垂,胸前系宽大带子,有点类似于汉魏士大夫的服饰,故称之。但二者实际上是完全不相同的,所以也有人称其为双领下垂式袈裟。
背光指佛、菩萨像背后之光相,常作火焰纹,火焰象征佛、菩萨之智慧。大至分为项光(又称头光)和身光(又称举身光、舟形光)二种,其形式依时代、地方、佛菩萨的种类而有所不同。
也称造像记。指刻于佛教造像上记载造像者姓名、造像时间、造像目的、佛像名称等内容的一种文体。县名。在河北省的西部、太行山东麓,因在太行山曲之南而得名。秦置曲阳县,汉为上曲阳县,北齐复改曲阳县,隋唐时期屡有更替。境内有北岳庙,汉白玉雕刻从北魏一直沿袭至今,闻名全国。位于河北曲阳县南关,毗邻北岳庙,为北宋时期曲阳著名寺院之一,是在隋朝恒岳寺旧址上建造的,现只存修德寺塔。又作造象。古时为生人、亡人或己身祈福,多于僧寺或崖壁间镌石成佛像,亦有以金属铸造佛像者。所造佛像称之为造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