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彩胡人俑,唐,高59厘米,宽20.3厘米。此俑又称牵驼俑,为西域胡人形像。深目高鼻,双目炯炯有神,颧骨突出,一副络腮大胡须。头戴幞头,身穿翻领窄袖绿色长袍,腰系带,足登靴,挺身站立于四方托板上。双臂抬起曲置于胸腹间,双手握拳中空,作牵缰绳状。此俑体魄强健,表现出长途跋涉、历经风霜的自然神态。“胡”,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各族的泛称。《洛阳伽蓝记·城南》载:“狮子者,波斯国胡王所献也。”一种头巾,起始于北周武帝(公元6世纪中)。即将头巾裁出四脚,就头裹之,称“幞头”,又名“折上巾”、“软裹”,盖取便于武事。至唐时,两带以系巾,两带垂以为饰,所垂工脚,或圆或阔,用丝弦为骨,稍翘起,成为硬脚。至唐末僖宗(公元九世纪)时,又出现了硬胎的帽围,即用木围头,以纸绢为衬,以铜铁为骨,就其上制成而戴之,取其缓急之便,不须对镜系裹,称为“军容头”。以后二脚的形状变化更多,五代多二脚上翘,称“朝天幞头”,宋代以后又出现弓脚幞头、卷脚幞头、展脚幞头、交脚幞头等形式。历代幞头的演变形状也成为鉴定绘画时代的重要依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