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平卧于地,长吻前伸,双目微闭,两耳下垂,脊背上鬃毛高耸,短尾偏向右侧,似正在酣睡,形态可爱。猪身黄釉剥落严重,露出陶胎。
唐代陶俑艺术的兴盛,首先归功于强盛的大一统帝国和繁荣昌盛的文化艺术。唐代的经济发达,国家安定而富足,使得人们在众多领域都创造出辉煌的成绩,陶俑艺术也不例外。唐代陶俑的风格多种多样,题材广泛,形象各异,千姿百态。这件黄釉卧猪体态生动,四腿作卧状,背部拱起,头部微向右偏,充分把猪慵懒的体态巧妙地表现出来。猪的嘴、鼻、眼刻画简洁,整体造型概括但又不失精妙,正迎合了唐代整体大气而又不失精致的艺术风格。即便从这样一件普通的动物题材作品上,也使我们体会到了当时的时代艺术特征和风格。低温黄釉瓷器创烧于明洪武时的景德镇官窑,以后各朝多有烧造。以“黄”与“皇”谐音,故以黄色象征皇家的尊贵,黄色瓷器亦只限于御用。黄釉瓷器均采用两次烧成,即先高温烧成涩胎或素白瓷,然后施黄釉,再入窑经850-900℃烘烧而成。由于黄釉瓷器常以浇釉法施釉,故有“浇黄”之称。对于颜色娇嫩如鸡油者,人们又称之为“娇黄”或“鸡油黄”。统观历史上的黄釉瓷器,以明弘治朝之产品最受称道,被视为黄釉瓷器的典范。其釉面光洁,釉色浅淡娇嫩。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诸多弘治黄釉瓷器来看,其呈色几无差异,表明当时黄釉瓷器烧造技术之娴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