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建业帖》页,元,李孝光书,纸本,行书,纵31.2厘米,横38厘米。释文:后五月十日,李孝光顿首上书,龙翔堂头笑隐和尚尊前:发建业时行遽,乃不得身自谢。又闻从者且至龙安驿,与克庄副使为别,此即相见,因得摅写情愫。比明日到龙安,则闻辞不来矣。愧戁悚息,不可胜言。心已知公仁厚,明我不敢为慢者。然建业市间,有一种人善为塗涴,万一少被毁惑,何以自解,故不得不切切言之。适吴溥泉台使来,便附上书致多谢,惟高明赐察。溥泉读书积学,明敏晓时务,善于为歌诗,又工书,得公为延誉诸公间,幸甚。未由相见,伏冀为佛法厚自爱,孝光拜覆。用章、玉峰、仲坚、清远入参,乞呼贱名致意,孝光又覆。此帖无题跋。首署:“李孝光顿首上书”。鉴藏印钤“槐庭清玩”、“东平”印两方。此为李孝光致龙翔集庆寺主持大訢(笑隐和尚)的信札。帖中云:“发建业时行遽,乃不得身自谢”,又云:“龙翔堂头”等,这正是大訢主持龙翔集庆寺的时候。前又云:“后五月十日”,据考证应是元至正元年(1341年)己酉闰五月,故知此帖为李孝光45岁时所书。其书学苏轼,笔画丰腴,运笔流畅,连带自然,且结体方扁,时出侧锋,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平。李孝光(1297-1348年),字季和,乐清(今浙江温州)人。少年博学,志笃复古,曾隐居雁荡山五峰下。元至正七年(1347年)召赴京师,官至文林郎、秘书监承,卒于任上。孝光以文章负名当世,其文取法于古人而不趋时尚。有《五峰集》行于世,《元史》卷一九○有传。大訢(生卒年不详),俗姓陈,南昌人。少年时忽弃为僧,元文宗以建康(今南京)藩邸舍为龙翔集庆寺,闻大訢名,召使主持该寺,授以大中大夫,主寺事。自号笑隐和尚,十年后圆寂,元至正四年(1344年)赐谥“广智全悟大禅师”。大訢工诗文,常与赵孟頫、高克恭、虞集、柯九思、李孝光等往来应酬,有《蒲室集》行世。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次子。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熙宁时任祠部员外郎,知密州、徐州、湖州。因对王安石所行新政有异见,上书神宗,遂被贬谪黄州。元祐间复起用,任翰林学士,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绍圣四年(1097年),党争又起,再谪惠州、儋州,最后北还,病殁常州,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作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风格独具。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影响很大。擅长行书、楷书,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家数。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能画竹,学文同,为湖州竹派之一。传说他画竹干从地直起至顶,并不分节绘写。尝在试院,兴到无墨,遂用朱笔写竹,后人竟效,称为“朱竹”。能作枯木、怪石、佛像,出笔奇古。论画力主“神似”,认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并提出“士夫画”(即文人画)之说。传世书迹有《答谢民师论文帖》、《祭黄几道文》、《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等。传世绘画有《古木怪石图》卷、《枯木竹石图》卷(与文同《墨竹图》卷合卷),现藏上海博物馆。著有《东坡七集》、《经进东坡文集事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