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学国史二箴》,元,周伯琦书。纸本,手卷,纵26厘米,横284.5厘米。篆书,45行,共174字。

释文:

宫学箴。惟民生厚,迷复曷反。爰作之师,由近及远。夔兴虞庠,旦扬周典。有美国胄,执经宫馆。养正匪蒙,勿亟勿缓。庸之煣之,圣功斯显。经国子民,所赉岂浅。惟严惟尊,不在躬践。毁范裂模,皋毗有腼。敬谂从者,圅丈有勔。国史箴。乾象昭列,人文肇兴。结绳既邈,方册是徵。姚妃典谟,三代诰命。褒善斯勖,『0516』恶有惩。获麟聿削,是式是承。合辞比类,历世相仍。晋狐称良,奸憝齿冰。暴私蔑实,起薉售憎。史尚传信,匪信匪能。执简以告,下严或圣。蕃阳周伯琦述并书。

本幅钤“周氏伯琦”、“玉雪坡真逸”、“致用斋”印记三方。鉴藏印有:“越琪私印”、“长白李慎勤伯氏鉴赏章”、“叶恭绰誉虎印”等多方。引首有李慎篆书“伯温墨妙”。本幅后有张雨、方鼎录题跋观款。

“宫学”指为皇族子弟设立的学校,“国史”指一国之史或一朝之史。“箴”乃一种文体,用以规劝他人或戒律自己。由《元史》本传得知,伯琦于元至正元年(1341年)“为宣文阁授经郎,教戚里大臣子弟。每进讲,辄称旨。”上述二箴或是当时进讲用的教材。

周伯琦之篆书在当时有“本朝之冠”的美誉。陶宗仪在《书史会要》一书中称“伯琦篆师徐铉、张有,行笔结构殊有隶体。”明代杨士奇认为“其作字结构,盖出泰山李斯旧碑。”伯琦虽师法前人,但不拘于古法,在结体和笔法上参以石鼓文,笔兼方圆,使转变化亦多,整体风格于规整圆熟中见生拙萧散之致,有别于稳妥匀称一类的平庸之作。此卷结字严谨端庄,笔势沉稳丰润,为周氏篆书的上佳之作。周伯琦(1298—1369年),字伯温,自号玉雪坡真逸、坚白居士,饶州(今江西鄱阳)人。幼随父宦游京师,入国学,为上舍生。元至正八年(1347年)为翰林待招,累升直学士。十四年(1354年)为江东、浙西肃政廉访使。十七年(1357年)拜资政大夫、江浙行省左丞。招谕张士诚,被张扣留达十余年。张士诚既灭,伯琦乃得归故乡,不久卒于家中。伯琦博学工文章,尤以篆隶真草擅名当时。篆书习徐铉、张有行笔,其字肥润可爱。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临《石鼓文》册,现藏故宫博物院。著有《六书正讹》、《说文字源》及诗文稿若干卷。中国传统绘画装裱形式之一种,自右向左横向展示,便于案头观赏。

方册是书籍、经卷装帧的一种形式,亦即书本式、线装。

指夏、商、周三个朝代。叶恭绰(1881—1968年),字裕甫,号遐庵,广东番禺人。毕业于京师大学堂。清末举人。曾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画院院长、中央文史馆副馆长等职。精通诗词、书画、考古,是中国当代书画大家,篆、隶、楷、行、草各体皆精,又善丹青,喜画梅兰、松竹。晚年将所藏大量典籍、书画等文物捐献给北京、上海、广州、苏州、成都等地博物馆。著有《遐斋诗稿》、《清秘录》、《遐庵词》等。中国书画手卷的专业术语。指在本幅前面所留的空白纸方,一般用以题写书画名称或高度概括的品评,多为四字,与画心之间有隔水分开。因开卷时首先见其,故称“引首”,最早在明初出现。张雨(1277—1348年),一名天雨,字伯雨,号句曲外史,钱塘(今浙江杭州)人。20余岁弃家为道士,往来华阳云石间。从虞集受学。博学多闻,善谈名理。生平慕米芾为人,故其议论襟度颇为类之。诗文、书、画清新流利,有晋、唐风范。陶宗仪(生卒年不详),元末明初人,字九成,浙江黄岩人。元末举进士不中。明洪武六年(1373年)守令举人才,又以病免。二十九年(1396年)率诸生赴礼部考试。建文初年尚在。读书务古学,尤刻志字学。徐铉(916—991年),字鼎臣,扬州广陵(今江苏扬州)人。仕南唐,随李煜入觐宋太祖,并在朝为官。与弟锴在江南以文翰知名,号“二徐”。铉精于字学,参与校《说文》。书法好李斯小篆,臻其妙,精熟奇绝,点划皆有法。张有(1054—?年),字谦中,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宋代道士。自幼喜篆书,师石鼓及秦汉鼎彝。用写篆法,点划精微,转侧纵横。论者以为篆法自李斯至张有而止。杨士奇(1365—1444年),名寓,字以行,泰和人。明建文初,入翰林充编修官。永乐即位,改编修。永乐二年(1404年)选宫僚,士奇为左中允,后为左谕德。永乐帝北征,士奇辅佐皇太子居守监国。永乐十九年(1421年),进封左春坊大学士兼学士。洪熙帝即位,擢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士奇自洪熙至宣德、正统三朝都官居内阁,一直居于决策地位,与杨荣、杨溥史称“三杨”。

泰山位于山东中部,绵延约200公里,海拔1524米,古称岱岳,又名岱宗,为我国五岳(泰山、华山、衡山、嵩山、恒山)中的东岳,为道教胜地。主峰在山东泰安市北,海拔1500多米,突兀峻拔,雄伟壮丽,有玉皇顶、日观峰、南天门等名胜古迹。古人以东方为万物初生之地,故泰山有"五岳之长"、"五岳独尊"的称誉。古代帝王登基之初,太平之岁,多来泰山举行封禅大典。传说秦始皇曾封山上为他遮雨的松树为"五大夫",故泰山松被赋予人文色彩,驰名华夏。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自然双重遗产。泰山为"五岳"之首,自古以来帝王封禅、士庶瞻拜,在山上及周围地区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摩崖和碑刻。历代诗人及艺术家多以泰山为题,创作了大量宝贵的诗歌和书画等艺术作品。

李斯(?—前208年),字通古,楚上蔡(今河南上蔡)人。从荀卿学成,西入秦。秦始皇并六国,以李斯为丞相。始皇崩,斯追随赵高,废太子扶苏,立胡亥为二世。后为赵高所诬,腰斩于咸阳,时年约70岁。工篆,删大篆之繁冗,取其合宜,参为小篆,天下行之。传世书迹有《泰山刻石》、《峄山刻石》、《琅邪台刻石》、《会稽刻石》等。著有《苍颉篇》七章,已佚,后人有辑本。战国时期秦国的遗物,为10块质地为花岗岩的大石头。因石形似鼓,后人称为石鼓。其圆顶呈馒头形,上狭,中间略鼓,平坦光滑,下凹凸不平天然曲折,底部均为人工凿成的平底。10鼓的高低大小各不相同,其中最高者高95厘米,最矮者高60多厘米。

文章标签: 泰山 篆书

猜你喜欢

周伯琦楷书通犀饮卮诗帖
字原表目册
元明人词翰 卷 周伯琦书笔说
元人法书 册 周伯琦书七言律诗二首 
平远山房法帖(二) 册 周伯琦跋平远山房法帖 
邓文原章草书急就章卷2
墨竹诀并图卷
虞集楷书即辰帖页
墨迹五种册
郭畀行书青玉荷盘诗卷
张渊行书五古诗帖页
赵雍行书鄣南八咏诗卷
元 冯子振 行书虹月楼记卷
元 鲜于枢 行书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卷
元 朱德润 行书四时田园杂兴诗卷
草书心经卷
康里巎巎行草书奉记帖页
法语
0.13951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