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城詠古诗帖》卷,元,迺贤书,行楷,纸本,纵23.5厘米,横156.6厘米。

卷首自题诗序一则,记此次南城出游诸友人姓名,及各自有感而成诗章十六首。时间是“至正十一年秋八月既望”。卷末署款“是月廿日,辱梦炎进士再访余于金台寓舍,索书前詠,为书之。贤记。”无款印。

鉴藏印有“衣园藏真”、“雪墅”、“教忠堂藏”、“世道”、“弼”、“依竹轩”、“清渚渔隐”、“汪与稽”、“子孙保之”、“吴门小隐”、“芙蓉山房”等。另钤乾隆、嘉庆、宣统御府鉴藏印多方。著录于《石渠宝笈》卷五,刻入《三希堂法帖》卷二十六。从诗序可知,此卷书于至正十一年(1351年),时迺贤43岁。

《南城詠古诗帖》是迺贤存世的重要作品之一,录五言律诗16首,载《金台集》卷二,所詠皆大都城塔庙、楼观、园亭诸胜,如悯忠寺(今法源寺)、妆台、西华潭(今琼岛)及太液池等。

此帖明代为私家递藏,入清则归于内府。1923年,溥仪以赏赐为名将此帖由溥杰带出宫,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变迁之后,1999年岁末,故宫博物院以重金购回,使之复归紫禁城。

诗帖笔划挺劲,结字疏朗,书风受赵孟頫、张雨、倪瓒诸家影响,工整中饶有逸致。释文:
南城咏古
至正十一年秋八月既望,太史宇文公、太常危公偕燕人梁处士九思、临川黄君殷士、四明道士王虚斋、新进士朱梦炎,与余凡七人,联辔出游燕城,览故宫之遗迹。凡其城中塔庙、楼观、台榭、园亭,莫不徘徊瞻眺。拭其残碑断柱,为之一读,指其废兴而论之。余七人者,以为人生出处聚散,不可常也。解后一日之乐,有足惜者。岂独感慨陈迹而已哉!各赋诗一有六首,以记其事,庶来者有所征焉。河朔外史廼贤易之。
黄金台。落日燕城下,高台草树秋。千金何足惜,一士国难求。沧海谁青眼,空山尽白头。还怜易河水,今古只东流。(台在大悲阁东南隗台坊内)
悯忠阁。高阁秋天迥,金仙宝珞齐。青山排闼现,紫气隔城迷。朱栱浮云湿,琱檐落照低。因怀百战士,惆怅立层梯。(唐太宗悯征辽□□而建)
寿安殿。梦断朝元阁,来寻卖酒楼。野花迷辇路,落叶满宫沟。风雨青城暮,河山紫塞愁。老人头雪白,扶杖话幽州。(殿基今为酒家寿安楼)
圣安寺。兰若城幽处,联镳八月来。宝华幢盖合,衮冕画图开。断碣苍苔暗,空庭落蓂堆。饥鸢不避客,攫食下生台。(寺有金世宗、章宗像)
大悲阁。阁道连天起,丹青饰井干。如何千手眼,只著一衣冠?金榜蛟龙挟,琱甍吻兽攒。冯高天万里,白纻不胜寒。(阁榜为虞学士世南书)
铁牛庙。燕人重东作,熔铁像牛形。角断苔华碧,蹄穿土锈腥。遗踪传野老,古庙托山灵。一酹壶中酒,穰穰黍麦青。
云仙台。台殿青冥外,团团海月凉。隔帘闻凤管,秉烛奏霓裳。铜雀晨霞眩,金盘夕露瀼。仙人不复返,愁数海生桑。(即金之望月台)
长春宫。羸骖踏秋日,迢递谒琳宫。松子花砖落,溪流板阁通。楼台非下土,环佩忆高风。草昧艰难日,神仙第一功。(全真丘神仙处几之居。太祖尝召至西域之雪山讲道,劝上以不杀)
竹林寺。城南天尺五,祗树给孤园。甲第王侯去,精蓝帝释尊。老僧洿塔影,稚子斫松根。何日天台路,相从一问源?(金熙宗驸马宫也。寺僧云塔无影)
龙头观。仙馆红尘外,龙头得借看。开函云气湿,近席雨声寒。碧血凝螺黛,香涎逼麝檀。牙签认题字,犹是建隆刊。(龙头悬一牙签,题曰“建隆元年”)
妆台。废苑莺声尽,荒台燕麦生。韶华如逝水,粉黛忆倾城。野菊金钿小,秋潭玉镜清。谁怜旧时月,曾向日边明。(金章宗为李妃所筑。尝与妃露坐台上,章宗戏云:“二人土上坐。”妃应声对曰:“一月日边明。”章宗大悦。台在昭明观后)
双塔。安史开元日,千金构塔基。世尊宁妄福?天道自无私。宝铎游丝罥,铜轮碧藓滋。停骖指遗迹,含愤立多时。(安禄山、史思明所建,在闵忠寺前)
西华潭。秋水清无底,凉风起绿波。锦帆非昨梦,玉树忆清歌。帝子吹笙绝,渔郎把钓多。矶头浣纱女,犹恐是宫娥。(即金之太液池)
白马庙。祠宇当城角,霜蹄刻画真。房星何日坠,骏骨自能神。曾蹴阴山雪,思清瀚海尘。长疑化龙去,腾踏上云津。
万寿寺。皇唐开宝构,历劫抵金时。绝妙青松障,清凉白玉池。长廊秋屧响,高阁夜钟迟。犹有乘闲客,扶藜读旧碑。(寺有许道宁画屏)
玉虚宫。楼观廻深巷,松枝夹路低。拾薪供早爨,抱瓮灌春畦。经向琅函读,诗从石鼎题。白须张道士,送客过桃溪。(主宫张真人貌甚清古)
是月廿日,辱梦炎进士再访余于金台寓舍,索书前咏。为书之。贤记。迺贤(1309—?年),元葛逻禄氏,字易之,汉姓马。先祖随蒙古军入居中原,为南阳(今属河南省)人。兄塔海宦江浙,因随居鄞县(今浙江宁波)。能诗文。曾游大都。归浙东,辟为东湖书院山长,授翰林编修官。至正年间出参军事,卒于军。著有《金台集》、《河朔访古记》等。
中国书画著录书,共有三编,由乾隆皇帝命令大臣编纂,初编成书于乾隆十年(1745年),共四十四卷;二编成书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共四十册;三编成书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共二十八函。书中收录的均为清朝宫廷所藏之书画作品。

清乾隆皇帝征集到东晋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三件珍贵书迹,在宫内养心殿西配间特设堂贮藏,名曰“三希堂”。后又选魏晋至明代书法名迹刻石,共三十二卷,称“三希堂法帖”。刻石现藏北海阅古楼。

清高宗内府所藏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和王珣“伯远帖”称为希世之珍,并藏在养心殿“温室”,颜曰“三希堂”。
《周礼》官名,掌管王室库藏。清代内务府简称“内府”,管理皇家事务。清代中央修纂图籍的管理机构——武英殿修书处隶属内务府管辖,故武英殿刊刻的书籍或翰林编修们缮写刊刻的图书习惯上称为内府刻本或内府写本。
赵孟頫(音fǔ)(1254—1322年),元代画家、书法家,字子昂,号松雪、水精宫道人,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人。宋宗室,14岁时以父荫补真州司户参军,入元出仕,曾任翰林侍读学士、荣禄大夫等职,卒赠魏国公,谥文敏。他对诗文音律无所不通,书画造诣极为精深,乃元代的画坛领袖。其绘画取材广泛,技法全面,山水、人物、花鸟无不擅长。他倡导复古,强调“书画同源”,主张师法自然。书法钟繇、二王、李邕、宋高宗赵构以及历代诸家,篆、隶、真、草各臻神妙。其绘画、书风和书学主张对当代及后世影响巨大而深远。
张雨(1277—1348年),一名天雨,字伯雨,号句曲外史,钱塘(今浙江杭州)人。20余岁弃家为道士,往来华阳云石间。从虞集受学。博学多闻,善谈名理。生平慕米芾为人,故其议论襟度颇为类之。诗文、书、画清新流利,有晋、唐风范。倪瓒(1301—1374年),字元镇,号幼霞,别号云林子等,无锡(今属江苏省)人。家境豪富,筑“云林堂”、“清閟阁”,收藏图书珍玩。工诗文,善画山水、竹石,长于书法,谙熟音律。中年以后,既信奉道教,又崇尚佛学,他在诗中自述:“嗟余百岁强半过,欲借玄窗学静禅”。到了晚年,索性卖去田宅,疏散财产,弃家遁迹,“扁舟蓑笠,往来湖泖间”,过着“不事富贵事作诗”的超然于物外的隐逸生活,思想愈加空寂。其山水宗法董源,参以荆浩、关仝笔法,用笔方折,创“折带皴”写山石,画树木兼师李成。所作多取材于太湖一带景色,意境清远萧疏,自谓“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画风对明清文人水墨山水画影响颇大。书法从古隶入手,又以二王为宗。后人把他和黄公望、吴镇、王蒙并称为“元四家”。

文章标签: 书法 诗文 内府 山水 道士 南城

猜你喜欢

清乾隆三希堂法帖(二十六) 册 元迺贤南城咏古诗帖
三希堂法帖(二十六) 册 元迺贤南城咏古诗帖
清三希堂法帖(二十六) 册 元迺贤南城咏古诗帖
墨竹诀并图卷
法语
元 冯子振 行书虹月楼记卷
张雨行书题画诗帖页
仇远行书自书诗卷
楷书韩愈平淮西碑卷
龚璛行书教授帖页
欧阳玄楷书春晖堂记卷
陈植行书怀存斋诗帖页
元 鲜于枢 行书诗赞卷
与无隐元晦诗行书纸本
杨桓等书无逸篇卷
周伯琦楷书通犀饮卮诗帖
鲜于枢行书五绝诗页
郭畀行书青玉荷盘诗卷
0.36595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