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言》联,清,伊秉绶书,纸本,隶书,纵109.3厘米,横25.3厘米。

释文:

为文以载道,论诗将通禅。书为舫西先生侍御尊兄正。嘉庆丁卯花朝。愚弟伊秉绶。

伊氏早年拜在乾隆四大家之一的刘墉门下学习书法,并与王文治、桂馥、黄易、孙星衍等人师友相交,研讨书艺,加之其天资聪敏,融铸古今,遂形成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此作书于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伊秉绶时年55岁,已是晚期作品。此联结字方正,舍隶书之波磔,突破了传统隶书的结构和笔法,凝重整肃,气势宏大,显示出伊秉绶晚年对隶书艺术不断开拓变革的境界和魄力。伊秉绶(1753—1815年),字组似,号墨卿,福建宁化人。清代中期著名书法家。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进士,授刑部主事,迁员外郎。又曾官惠州、扬州知府,在任期间颇有政声。工诗,善画墨梅,尤以擅书名于时,书工楷、行,以隶书最负盛名,位列乾嘉八隶之首。伊秉绶与邓石如的活动时间大致相同,评者谓其与完白山人共为有清一代碑学之鼻祖。著有《留春草堂诗钞》、《墨庵集锦》等书行世。《清史稿》有传。

刘墉(1720—1804年,又作1719—1805年),字崇如,号石庵,山东诸城人。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进士,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卒谥文安。《清史稿》有传。工书法,初学赵孟頫、后法魏晋,乃自成家。清张维屏《松轩随笔》评其书云:“貌丰骨劲,味厚神藏,不受古人牢笼,超然独出。”康有为认为刘墉书法“力厚思沈,筋摇脉聚,近世行草书作浑厚一路,未有能出石庵之范围者,吾故谓石庵集帖学之成也”。刘墉与翁方纲、成亲王永瑆、铁保并称“乾隆四大家”。

王文治(1730—1802年),字禹卿,号梦楼,江苏丹徒(今镇江)人。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探花,官翰林侍读,出为云南知府。高宗南巡,至钱塘僧寺,见文治书碑,大赏爱之。内廷臣有告之文治者,招使出不应也。善画,工书,与翁方纲、刘墉、梁同书齐名,合称“清四家”。著有《梦楼诗集》、《快雨堂题跋》。卒年73岁。
桂馥(1736—1805年),字未谷,一字冬卉,号雩门,曲阜(今山东曲阜)人。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进士,授云南永平县知县。博涉群书,尤潜心于小学,精通声义,精于碑版鉴赏。书法最工隶书,在清代中后期有一定影响。著《说文义证》、《晚学集》。《清史稿》有传。黄易(1744—1802年),书画家、篆刻家,字大易,号小松,又号秋庵主,浙江仁和(今杭州)人。监生,官山东兖州府、济宁运河同知。他的绘画笔墨流畅,潇洒隽永,以山水和花卉为题材的作品有着很高的艺术水平。书法则以隶书擅长。作为著名篆刻家丁敬的学生,他经过努力学习与刻苦钻研,并广泛借鉴书法、碑刻中的表现手法,形成了自己工稳生动的篆刻风格,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美誉。黄易一生致力于金石碑版的研究,曾经四处寻访存世的残碣断碑,并加以较为全面系统的整理与著录,对我国传统金石学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与众不同的是,他亲自用画笔将每次寻访古碑的过程都完整的记录下来,绘制成许多作品,当时的艺术家们广为称颂。终年59岁。著有《丁黄印谱》、《小蓬莱阁金石文字》等。孙星衍(1753—1818年),字伯渊,一字季逑,号渊如,阳湖(今江苏常州)人。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榜眼,嘉庆十年(1805年)授山东登青莱道。最精诗文,名著海外,与洪亮吉齐名,并称孙洪。深究经史文字音训之学,精研金石碑版,工篆、隶、刻印。校刻古书最精。有《平津馆读碑记》、《寰宇访碑录》、《续古文苑》等著作。隶书笔画名称。向左下方的撇称波,向右下方的捺称磔。波磔对称,具有较强的装饰性。

文章标签: 书法 隶书 乾隆 刘墉 山东 作品 黄易

猜你喜欢

伊秉绶书法
伊秉绶行书五言联
伊秉绶行书临帖轴
伊秉绶隶书五字横幅
清伊秉绶行书七言联拓本
行书信札卷
行书轴
行书五言联直幅
隶书七言联直幅
何绍基行书七言联
桂馥隶书轴
小楷 赤壁赋
王芑孙行书诗轴
刘墉行书论书轴
钱沣楷书七言联
毛奇龄草书五言律诗轴
律吴熙载东方朔画赞楷书
行书册
0.21525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