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绛帖》卷,清,翁方纲书,纸本,行书,纵28.9厘米,横302.4厘米。

释文:

绛帖廿物,原是冯涿州家藏,后归孙退谷。每幅有一轩二字印,印几方广二寸,元初方一轩押于装池间,亦间有无此印者。其纸皆横簾纹,而搨手亦极精善。闻此同精拓者凡数部,皆不全者。冯伯衡择其精善者合成此一部耳。其卷后皆仍存旧题识。十卷后复列帝王书,以宋太宗为首,二王书皆割裂,杂以头眩方诸帖矣。大观帖亦以冯伯衡所藏为真,今快雪堂帖所摹之旦极寒、追寻、建安诸帖及王廙、王洽诸迹,多是从大观真本出者。大观原石榷场本,每至边际破损处尤古雅可爱。今以快雪摹刻验之,如见秘阁真石之券。惜乎冯氏入石时,文敏未尝自跋其由大观真本摹出之原委,使后人无从而详考耳。己未初秋上澣方纲。

《绛帖》为汇刻丛帖,共二十卷,因潘氏于宋皇祐、嘉祐年间(1049—1063年)摹刻于绛州(今山西新绛),故名。此帖以《淳化阁帖》为底本而有所增删,刻诸家古法帖、历代名臣法帖、二王帖、历代帝王书、唐、宋法帖等。《绛帖》是最早的私人所刻的丛帖,从宋代起便有翻刻,拓本繁杂。翁方纲此作是为明末冯铨(字伯衡)所凑集的《绛帖》作跋,对《绛帖》进行考订。

翁方纲既是书家也是学者,对历代碑帖拓本的考证是他治学领域的重要方面。此作创作于嘉庆四年(1799年),翁氏时年67岁。笔法流畅丰润,结字稳健,风格古朴遒劲,是翁氏晚年上乘之作。翁方纲(1733—1818年),字正三,号覃溪,晚号苏斋,顺天大兴(今属北京市)人。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进士,官至内阁学士。博学,富藏书,工诗文,长于考证金石。书法初学颜真卿,继学欧阳询,旁涉汉隶,自成一格,与刘墉、成亲王永瑆、铁保并称“乾隆四家”。著有《两汉金石记》、《粤东金石略》等。王廙(276—322年),字世将,琅琊(今山东临沂)人。晋元帝姨弟,丞相王导之从弟,王羲之叔父。封武陵县侯,为平南将军,赠侍中、骠骑将军,卒谥康。书、画为东晋第一,画为明帝之师,并对王羲之的书法有很大影响。书工章草、楷书,传钟繇之法,尤工于草隶,飞白书更具特色。《晋书》卷七十六有传。

王洽(323—385年),字敬和,琅琊(今山东临沂)人。王导之子,王珣之父。历官吴郡内史,征拜中书令,苦让不受。为王导诸子中最知名者。工于书法,诸体悉工,尤以隶、行二体最精。王羲之尝谓:“弟书遂不减吾”。与王羲之共变章草为今草,韵媚宛转,有郢匠成风之势,大行于世。

宋太宗(赵炅)淳化三年(992年)出内府所藏历代墨迹,命翰林侍书王著编次,然后摹刻成为法帖。大臣登二府者赐一部,此即淳化阁法帖十卷,简称阁帖。因只是朝廷捶拓,赐本也少,不及百年,原拓已极难得,王著学识不足,采择不精,标题多误。淳化阁帖是第一部官刻丛帖,故称“祖帖”。

第二至五卷收入三国锺繇、皇象,晋王导、王洽等王氏一门书,谢安、谢万、山涛、索靖书,南朝羊欣、王僧虔、王筠、萧子云书,隋智果、智永,唐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张旭、李邕、怀素、柳公权等书。

冯铨(1595—1672年),字振鹭,河北涿州人。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进士。天启年间任文渊阁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入清,受摄政王多尔衮征用,以大学士原衍入内院佐理机物。官至中和殿大学士。康熙年间卒,谥“文敏”,旋被削谥。

文章标签: 绛帖 书法 王羲之 历代

猜你喜欢

墨松图
翁方纲行书诗文轴
翁方纲行书八言联
清翁方纲行书卷
清 翁方纲 行书诗轴
钩填本夏承碑册
旧拓韩愈 唐白鹦鹉赋 附翁方纲释文卷
清翁方纲重组汉武氏祠石记拓片七件
清翁方纲临汉隶四种拓片
行书册
包世臣草书录书谱轴
手札绢本
小楷 赤壁赋
陈奕禧行书七绝诗轴
何焯行书诗轴
邓石如楷书诗轴
刘墉行书诗轴
何绍基行书七言联
0.16872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