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体:

行楷书

色彩:

装裱形式:

册(经折装)

创作时间:

清圣祖康熙五十二年(1713)

文字类型:

汉文

质地:

本幅纸

释文:

朱子全书序。(隶书)。唐虞夏商周圣贤迭作。未尝不以文字为重。文字之重莫过五经四书。每览古今凡传于世者。代不乏人。秦汉以下文章议论。无非因时制宜。讽谏陈事。绳愆紏谬。绝长补短之计耳。若观文辞之雄。摛藻之丽。古人已有定论。予何敢言。但不偏于刑名。则偏于好尚。不偏于杨墨。则偏于释道。不偏于词章。则偏于怪诞。皆不近乎王道之纯。予少时颇好读书。只以广博华丽为事。刚勇武备为用。自康熙三十五年天山告警。朕亲擐甲胄。统数万子弟深入不毛。沙碛乏水瀚海。指挥如意。破敌无存。未十旬而凯旋。可谓胜矣。后有所悟而自问。兵可穷乎。武可黩乎。秦皇汉武英君也。因必欲胜而无令闻。或至不保者。岂非好大喜功。与乱同道之故耶。所以宵旰孜孜思。远者岂不柔。近者岂不怀。非先王之法不可用。非先王之道不可为。反之身心。求之经史。手不释卷。数十年来方得宋儒之实据。虽汉之董子。唐之韩子。亦得天人之理。未及孔孟之渊源。至邵子而玩弄河洛之理。性命之微。衍先天后天之数。定先甲后甲之考。虽书不尽传。理亦显然矣。周子开无极而太极通书之类。其所授受有自来矣。如星辰系乎天。而各有其位。不能沦也。光风霁月之量。又不知其何似二程之充养有道。经天纬地之德。聚百顺以事君亲。前儒已诵之矣。至于朱夫子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规。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释大学则有次第。由致知而平天下。自明德而止于至善。无不开发后人而教来者也。五章补之于断简残篇之中。而一旦豁然贯通之为止。虽圣人复起。必不能逾此。问中庸名篇之义。则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未发已发之中。本之于时中之中皆先贤所不能及也。论语孟则逐篇讨论。皆内圣外王之心。传于此道人心之所关。匪细以五经。则因经取义。理正言顺。和平宽弘。非后世借此而轻议者。同日而语也。至于忠君爱国之诚。动静语默之敬。文章言谈之中。全是天地之正气。宇宙之大道。朕读其书察其理。非此不能知天人相与之奥。非此不能治万邦于袵席。非此不能仁心仁政施于天下。非此不能外内为一家。读书五十载只认得朱子一生所作何事。故不揣粗鄙无文。而集各书中凡关朱子之一句一字。命大学士熊赐履李光地素日留心于理学者。汇而成书。名之朱子全书。以备乙夜勤学。庶几寡过虽未能。亦自勉君亲之责者。朕又所思者。朱子之道五百年未有辨论是非。凡有血气莫不遵崇。朕一生所学者。为治天下。非书生坐观立论之易。今集朱子之书。恐后世以借朱子之书自为名者。所以朕敬述而不作。未敢自有议论。往往见元明至于我朝。注作讲解总不出朱子。而各出己见。每有驳杂反为有玷宋儒之本意。况天下至大。兆民至众。舆图甚远。开地太广。诸国外蕃风俗不同。好尚各异。防此失彼之患。不可不思。若以智谋而得人心。如挟泰山而超北海也。以中正仁义老成宽信似乎近之。凡读是书者。谅吾志不在虚词。而在至理。不在责人。而在责已。求之天道而尽人事。存吾之顺。末吾之宁。未知何如也。康熙五十二年(西元一七一三年)岁在癸巳夏六月敬书。(行楷书)。

印记资料:

题跋资料:

主题:

技法:

参考资料:

文章标签: 朱子 天下 康熙 好尚 文字 文章 宋儒

猜你喜欢

避暑山庄法帖(一) 册
避暑山庄法帖(一) 册 清圣祖避暑山庄记
避暑山庄法帖(一) 册 清圣祖周易折中序
避暑山庄法帖(一) 册 清圣祖御选唐诗序
避暑山庄法帖(一) 册 清圣祖佩文韵府序
避暑山庄法帖(一) 册 清圣祖制研说
避暑山庄法帖(一) 册 清圣祖刈麦记
避暑山庄法帖(一) 册 清圣祖黄船记
避暑山庄法帖(一) 册 清圣祖自喻诗
金农行书游禅智寺诗轴
小楷 赤壁赋
吴大澂篆书五律诗轴
郑板桥 行书 纸本
刘墉行书论书轴
杨沂孙篆书七言联
漆书文辞 立轴 绢本
律吴熙载东方朔画赞楷书
刘墉行书诗轴
0.11673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