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体:

行书

色彩:

装裱形式:

创作时间:

清穆宗同治二年(1863)

文字类型:

汉文

质地:

本幅纸

释文:

敬肃者。棠于十月十九日肃复芜函。计尘冰鑑。兹有盱眙来人云。李令金庚已调署桐城部民。吁留经富将军恭折请旨各等。因伏查盱眙县地方。自咸丰九年(西元一八五九年)被兵以来。人民荡析。百仅一存。田园荆榛。屋庐瓦砾。南偪于豫胜营东。困于天长营。几于地尽。为墟只有蒋坝乡镇一处。为历任县官讬足之所。去岁。饶牧守盱杳无善政。经棠函陈。李希菴中丞。蒙希帅垂念。特拣李令来盱。该令到任。即移驻盱眙县城。惟时城中户不及百。人不逾千。即该令之吏役亦罕至者。而滁天勇弁又时骚扰。艰苦情形更仆难数。迺该令以勤劬自振。以坚苦自矢。抚循疮痍。招集流亡。每遇兵差过境。辄步行与营弁陈说疾苦。毫无扰累。残黎依戴。亲如父母。棠因该令处境奇窘。谊应相顾。迭经购运豆饼小麦等物。助其赈救饥民。渐能开垦耕种。迄今棠之乡人回盱眙者。道涂相望。盱之四乡。今秋小有收获。荒烟茂草之区。渐有人迹耕桑之乐。即滁天弁勇。亦无不敬其抚字之劳。悯其经营之苦。来往盱境。从不滋生事端。此固由该令之血诚感格。尤实赖希帅之察吏安良。盱之人民沐该令再造之德。重惜其去。又恐其不留。是以迭次呈请情殷借寇。现在既经治安将军奏奉。谕旨似可俯顺舆情。暂予留任。棠意以大乱之后。地方残破。莅斯土者。总以习勤耐苦与民相安为主。此次李令调署桐城。桐缺较盱差胜。而详察该令之意。似不以缺之优绌介怀。即此已见该令之贤能淡静矣。棠亦盱人。念关桑梓。切于怜才说士之忱激。于为民请命之义。可否仰求。宫保中堂转致唐义渠中丞。即以潘令调桐。仍饬李令留盱。使盱民得依李令为命。即共拜逾格之仁。施于无既矣。肃此敬泐。只请钧安。伏维亮照。吴棠谨肃。第二号。同治二年(西元一八六三年)十一月初五日到。再肃者。正封函间又接九月二十日。钧答敬悉。前献芜言。仰蒙奖许。惶愧曷极。昨接邸帅来文云。于十月十四日已抵亳州。国帅前锋于十七日到徐。添此两路援师。解蒙围定苗逆。谅应一鼓奏功。毋烦再举矣。黄镇前议北盐南运。实因情形万窘。现既格于定章。获利亦微。自应停止前议。棠已迭次罗掘。为该镇造船购砲。冀可成军。猥蒙宫保中堂垂念下情。许以协解。感戴靡涯。惟念各路军营饷需同绌。棠未能稍进犒师之献。何敢再邀。指囷之施。敢此鸣谢。再请勳安。棠谨又肃。第二号。同治二年(西元一八六三年)十一月初五日到。已复。

印记资料:

题跋资料:

主题:

技法:

参考资料:

文章标签: 西元 李令 人民 情形 迭次 地方 将军 桐城 中丞

猜你喜欢

扇面
翁方纲行书诗文轴
冯铨行书临兰亭序卷
弘历 临三希帖 纸本
赵之谦行书八言联
书法轴
阮元隶书七言联
帝王 康熙、雍正 乾隆 嘉庆 道光 御笔五福图
刘墉行书论书轴
孙岳颁行书隐居诗卷
吴昌硕篆书八言联
邓石如楷书诗轴
少学琴书隶书
查士标行书五律诗轴
永瑆楷书陆机文赋轴
俞樾各体书六条屏
常福钩填戏鸿堂刻柳公权兰亭诗卷
杨法篆书七言诗轴
0.89079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