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瓷双系注子,唐,高27.1厘米,口径12.2厘米,底径12.5厘米。注子口外卷,短颈,长圆腹,平底。肩上一侧置短流,另一侧置连于颈、肩的曲柄。另两面各置一圆系。釉呈黑褐色,施釉不到底,肩部有大块蓝斑3组,柄、口、颈、系均微带蓝斑。此注子造型古朴典雅,黑褐色釉面上星星点点自然流溢的蓝色斑纹,颇增添其艺术魅力,是唐代注子的典型之作。注子亦称“执壶”,是古代酒器而非茶壶。盛行于唐中期至宋代,是由魏晋南北朝以来流行的鸡头壶或盘口壶演变而来。唐代早期,器身矮胖,颈短,腹部浑圆饱满,流短,施釉不到底。晚唐、五代时,器身加长,颈部加高微细,腹呈椭圆或瓜形,流与柄加长,显得轻盈秀丽。宋代壶身更趋瘦长,以瓜棱形为常见,流、口和柄加高,部分制品常与温碗配套使用。唐人对黑色釉地上饰以天蓝或月白等色花斑的瓷器的称谓。唐代工匠为了改变黑釉瓷器的单调色彩,创造性地在黑色的铁质底釉上施加以铜、锰、钛、磷酸钙等为原料的釉料,经高温烧制,釉料相互融合、浸润,变化出黑蓝、天蓝、褐色、月白等彩色斑纹,深受人们的喜爱。其产地主要有河南鲁山、郏县、内乡、禹县及山西交城等地,产品以腰鼓最为著名。

20世纪60年代,以陈万里、冯先铭为代表的古陶瓷研究者,先后在河南省的鲁山、郏县、内乡、禹县及山西交城等地发现唐代烧制花瓷的窑址。其制品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为黑色或黑褐色釉饰以月白或灰白彩斑,多产于河南鲁山段店及禹县下白峪和山西交城;一类为黑色、褐色或钧蓝釉色饰以天蓝色彩斑,出产于河南郏县黄道窑和内乡二处。这些窑址出土的标本为我们廓清了唐代花瓷的生产状况。系即器耳,以双系形式为常见。其技法为采用双泥条平行排列的形式贴塑在瓷器表面,并在双系上刻划锦纹。注子为唐人对壶的称谓。唐代李匡文《资暇集》云:“元和初,酌酒犹用樽杓,所以承相高公有斟酌之誉,虽数十人,一樽一杓挹酒而散,了无遗滴,居无何,稍用注子,其形若罃,而盖、嘴、柄皆具。”后宋、明之人仍引此说。一种酒器。最早为瓷质的,出现于中唐时,当时称注子。唐代执壶硕腹,喇叭口,短嘴,壶的重心在下部。后壶体渐瘦长,重心向上提,五代至宋时壶体多为瓜棱式,往往与注碗成套使用。从元代开始,执壶的壶体呈玉壶春瓶式,壶流弯曲而细长,景德镇窑与龙泉窑都有烧制。明清时期,形式变化不大,并开始出现玉、珐琅、金银等质地的执壶。

文章标签: 注子 黑色 黑褐色

猜你喜欢

用奖章盖的罐子_Covered Jar with Medallions 21809
越窑海棠式杯
郏县窑黑釉蓝斑三足盘
Phoenix-Headed Ewer_Phoenix-Headed Ewer 35384
条纹和程式化的小花图案的杯子_Cup with Streaks and Stylized Floret Patterns 42277
邛窑绿釉灯盏
三彩胡人牵骆驼俑
三彩凤首壶
骆驼和骑士_Camel and Rider 32532
白釉兔系罐
邢窑白釉点彩子母狮塑像
邢窑白釉皮囊式壶
白釉梅瓶
鲁山窑花瓷腰鼓
三彩骑马狩猎俑
巩义窑绞胎枕
白釉渣斗
邢窑白釉壶
0.09630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