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以陈万里、冯先铭为代表的古陶瓷研究者,先后在河南省的鲁山、郏县、内乡、禹县及山西交城等地发现唐代烧制花瓷的窑址。其制品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为黑色或黑褐色釉饰以月白或灰白彩斑,多产于河南鲁山段店及禹县下白峪和山西交城;一类为黑色、褐色或钧蓝釉色饰以天蓝色彩斑,出产于河南郏县黄道窑和内乡二处。这些窑址出土的标本为我们廓清了唐代花瓷的生产状况。中国古代织物颜色名。不同时期深浅略有不同,基本介于淡蓝与中蓝之间。
晚唐至元代瓷窑。窑址在今河南省登封曲河镇,1961年发现。北宋为其繁盛期,烧瓷品种丰富,以白釉为主,有白釉绿彩、白釉刻花、白釉珍珠地划花等,此外还有黑釉、青釉印花、三彩及瓷塑玩具。其中珍珠地划花最具代表性,此种装饰受密县窑影响,产量在同类风格瓷器中居首位。
一种酒器。最早为瓷质的,出现于中唐时,当时称注子。唐代执壶硕腹,喇叭口,短嘴,壶的重心在下部。后壶体渐瘦长,重心向上提,五代至宋时壶体多为瓜棱式,往往与注碗成套使用。从元代开始,执壶的壶体呈玉壶春瓶式,壶流弯曲而细长,景德镇窑与龙泉窑都有烧制。明清时期,形式变化不大,并开始出现玉、珐琅、金银等质地的执壶。
瓶式之一。因瓶口似开放的花瓣,故名。瓶的一种式样,因形似葫芦而得名。多为陈设用品。“葫芦”音近“福禄”,有书“大吉”二字者,为祈求吉祥福禄之意。宋代南北方均有烧造,元以后景德镇大量烧制葫芦瓶,有八方形、上圆下方形、扁腹形、长腹形等,尤以明嘉靖时期为多。
亦称拍鼓,西域乐器。原为木腔,两端蒙牛皮,牛皮周边穿若干皮条,将皮条集束于鼓的中间部分,以控制皮条的松紧。演奏时,将鼓放在腿上用手拍击,或挂于胸前边击边舞。敦煌莫高窟和云冈石窟的壁画中就有大量的唐代乐伎拍击腰鼓的生动形象。
用含铜量0.3-0.5%的釉料在高温窑还原气氛中烧制,因此在窑内发生自然变化而产生的红釉,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