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窑褐釉模印贴花双耳罐,高19.2厘米,口径12.6厘米,足径14.2厘米。罐唇口,直颈,丰肩,圆腹,腹下敛,平底。胎呈灰白色,器身施褐中泛黄色釉。肩部有对称方形双耳及四朵模印贴花纹。近足处一周及底部素胎无釉。唐代长沙窑器物以日用瓷为主,除满足国内需要外,还大量外销。其造型简洁朴素,讲究细微之处的变化,以各种形式的罐和罐最多见。早期装饰上的用彩多在模印贴花的人物、狮、葡萄上涂褐色或绿色大彩斑,继而发展为用单一的褐彩或绿彩绘画,以后再逐步发展到用褐、绿双色彩绘。唐代长沙窑是中国大量生产釉下彩瓷器的发源地,它开创了瓷器彩绘装饰的新途径。唐代长沙窑瓷特色鲜明,首先是釉下彩绘的发明,突破了青瓷的单一釉色。其次是釉下彩绘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涉及山水、人物、花鸟等,题材活泼生动,具有写实性。其三是模印贴花工艺的大量运用,并用褐彩题写五言诗或六言民歌。此风始于长沙窑,至宋元两代发展到极盛。唐代瓷窑之一,最早于今湖南省长沙市郊铜官镇瓦渣坪发现其窑址,又称铜官窑。创烧于唐,晚唐为其极盛期,五代后衰落。唐代长沙窑的彩绘新工艺对宋彩绘瓷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瓷器装饰技法之一。以刻有花纹的印模在成型后半干的坯体上压印,使花纹印到坯体上,施釉烧成后,胎上的印纹在釉层的掩映下若隐若现,称“模印”。

陶瓷工艺传统装饰技法之一。亦称“贴花”或“印贴花”。其做法是用印模翻出纹样,贴于坯面后施釉烧成。汉晋陶瓷器上贴有铺首、人面、鸟兽等。唐代湖南长沙窑、河南巩县窑大量使用此法。前者为青釉褐斑贴印花卉、人物、禽兽、双鱼、园景、葡萄、龙鱼等,多贴在罐、壶等器上;后者贴花多与三彩釉相配,饰于罐、瓶、壶等器上的各种团花,愈增添了三彩器的富丽。一种以铁为主要呈色剂的彩料。始见于西晋后期,东晋到南朝早期曾普遍使用,而在隋唐白瓷上运用效果尤佳。

即指成熟的青瓷器。因釉料中含有一定的铁元素,经高温烧制后,呈青绿色或青黄色,所以称为青瓷。成熟青瓷烧成于东汉时期,浙江是我国青瓷的发源地。东汉晚期窑址出土的青瓷。质地致密,透光性好,吸水率低,系用1260℃—1310℃高温烧成;器表通体施釉,胎釉结合牢固;釉层透明,莹润光泽,清流淡雅,秀丽美欢。这说明东汉时期的青瓷,已经具备了成熟瓷器的各种条件。从东汉起,历经六朝,唐宋以至明清各个时期,青瓷始终盛烧不衰。并涌现出各个朝代的名品佳作。

文章标签: 长沙 青瓷 模印 瓷器 施釉 彩绘

猜你喜欢

条纹和程式化的小花杯_Cup with Streaks and Stylized Florets 21717
长沙窑白釉绿彩枕
白釉梅瓶
用奖章盖的罐子_Covered Jar with Medallions 21809
红陶骑马狩猎俑
三彩马1
三彩骑马狩猎俑
邛窑绿釉灯盏
巩义窑三彩双系罐
巩义窑绿釉小壶
长沙窑模印贴花褐斑注子
Jar与循环手柄和奖章_Jar with Loop-Handles and Medallions 21719
痰盂(扎杜)_Spittoon (Zhadou) 21772
越窑青釉花瓣口碗
邢窑白釉瓶
邢窑白釉皮囊式壶
马_Horse 64461
Equestrienne_Equestrienne 35376
0.11036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