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窑模印贴花褐斑注子,唐,高22.5厘米,口径10厘米,底径14.5厘米。注子直口,阔颈,丰肩,腹壁斜直,平底。肩置八棱形流,对称处安三条形曲柄。与流、柄成十字形的颈、肩之间置一对三条形系。通体施青釉,釉色青中略显灰黄。肩、腹处模印贴花椰枣纹,其上覆盖大块褐色釉,形成三个椭圆形斑块,突出了图案的装饰效果。此件注子的贴花纹反映了长沙窑贴花艺术的特点,朴实、自然、生动。器物造型和图案特殊,是唐代长沙窑生产的外销西亚各国的产品。长沙窑的釉色种类较多,仅单色釉即有青釉、黄釉、褐釉、黑釉、白釉、绿釉、蓝釉等。模印贴花装饰是长沙窑瓷器的特色之一,出现于唐中后期,系在器物的系或腹上作局部装饰。其做法是先用模具印出装饰物,趁坯体未干时把装饰物粘贴在坯体上,经施釉、涂彩后,再入窑经高温烧成。塑贴花纹有双鱼、双鸟、花朵、葡萄、椰枣、狮子、宝塔、人物等。唐代瓷窑之一,最早于今湖南省长沙市郊铜官镇瓦渣坪发现其窑址,又称铜官窑。创烧于唐,晚唐为其极盛期,五代后衰落。唐代长沙窑的彩绘新工艺对宋彩绘瓷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瓷器装饰技法之一。以刻有花纹的印模在成型后半干的坯体上压印,使花纹印到坯体上,施釉烧成后,胎上的印纹在釉层的掩映下若隐若现,称“模印”。

陶瓷工艺传统装饰技法之一。亦称“贴花”或“印贴花”。其做法是用印模翻出纹样,贴于坯面后施釉烧成。汉晋陶瓷器上贴有铺首、人面、鸟兽等。唐代湖南长沙窑、河南巩县窑大量使用此法。前者为青釉褐斑贴印花卉、人物、禽兽、双鱼、园景、葡萄、龙鱼等,多贴在罐、壶等器上;后者贴花多与三彩釉相配,饰于罐、瓶、壶等器上的各种团花,愈增添了三彩器的富丽。瓷器装饰技法之一。主要流行于东晋青瓷器上。其作法是以毛笔蘸铁质彩料在已施釉的器物上涂点斑纹,烧成后,斑点呈褐色,故名褐斑。常饰于器物的口沿、系上或动物的眼睛等部位,亦有通体涂点褐斑者。元代景德镇窑青白瓷及浙江龙泉窑青瓷上亦常以褐斑装饰。

注子为唐人对壶的称谓。唐代李匡文《资暇集》云:“元和初,酌酒犹用樽杓,所以承相高公有斟酌之誉,虽数十人,一樽一杓挹酒而散,了无遗滴,居无何,稍用注子,其形若罃,而盖、嘴、柄皆具。”后宋、明之人仍引此说。瓷器釉色名。一种含铁量在1%—3%左右,经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呈现青绿色泽的釉,是中国最早的颜色釉。商周时期原始瓷器的青黄釉色是青釉的初级阶段。汉代已烧制出釉色纯正的青釉瓷器。至唐代日臻完美,被誉为“千峰翠色”。宋代的粉青、梅子青如同青玉,色泽与质感之美达到顶峰。明清之际,永乐朝的翠青、冬青(即东青),雍正朝的粉青、豆青等均色调匀净,苍翠欲滴,烧制水平已臻于炉火纯青的境界,出现了很多名贵品种。

低温黄釉瓷器创烧于明洪武时的景德镇官窑,以后各朝多有烧造。以“黄”与“皇”谐音,故以黄色象征皇家的尊贵,黄色瓷器亦只限于御用。黄釉瓷器均采用两次烧成,即先高温烧成涩胎或素白瓷,然后施黄釉,再入窑经850-900℃烘烧而成。由于黄釉瓷器常以浇釉法施釉,故有“浇黄”之称。对于颜色娇嫩如鸡油者,人们又称之为“娇黄”或“鸡油黄”。统观历史上的黄釉瓷器,以明弘治朝之产品最受称道,被视为黄釉瓷器的典范。其釉面光洁,釉色浅淡娇嫩。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诸多弘治黄釉瓷器来看,其呈色几无差异,表明当时黄釉瓷器烧造技术之娴熟。

蓝釉属高温石灰碱釉,呈色剂为氧化钴,最早出现于元代,但传世品不多。明、清两代在元代蓝釉的基础上相继创烧出霁蓝、洒蓝、回青、天青、宝石蓝等各色釉。亦称“堆塑”、“堆贴”。印出或塑出立体状的纹饰贴于器物坯体上的一种装饰技法。

文章标签: 瓷器 长沙

猜你喜欢

邢窑白釉壶
装甲卫士(墓图)_Armored Guardian (Tomb Figure) 48991
青釉八棱瓶
三彩刻花三足盘
加油
三彩马1
郏县窑黑釉蓝斑三足盘
耀州窑茶叶末釉注子
巩义窑白釉弦纹匜
三彩台座
花瓷双系注子
越窑青釉执壶1
青釉花口高足杯
越窑青釉花瓣口碗
青釉凤首龙柄壶
白釉双龙耳瓶
三彩烛台
三脚架罐子_Tripod Jar 21811
0.08676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