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山窑花瓷腰鼓,长58.9厘米,鼓面直径22.2厘米。腰鼓广口,纤腰,鼓身凸起弦纹7道。通体以花釉为饰,在漆黑匀净的釉面上显现出片片蓝白色斑块,宛如黑色闪缎上的彩饰,优美典雅。腰鼓是由西域传入中原的一种木腔乐器,历经两晋、南北朝、隋、唐,不仅被吸收进唐乐,且又烧制成陶瓷腰鼓,别具特色。20世纪70年代,故宫博物院与河南省博物馆的文物工作者根据唐人南卓撰《羯鼓录》中有关“不是青州石末,即是鲁山花瓷”的记载,赴河南鲁山调查窑址,发现了黑釉花瓷腰鼓残片,其特征与传世腰鼓完全一致,从而证实了这件黑釉花瓷腰鼓确系河南鲁山窑制品。此腰鼓造型硕大规整,线条柔和,纹饰奔放,通体漆黑明亮的黑釉与变幻多姿的蓝白色釉斑相互衬托,如云霞飘渺,似水墨浑融,装饰效果很强,堪称传世唐代瓷器中的精品。窑址在今河南省鲁山段店。其始烧于唐,终于元代。20世纪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鲁山窑址发现花釉腰鼓碎片,从而证实了唐人南卓在《羯鼓录》中“鲁山花瓷”之说,说明唐代鲁山窑是花瓷的主要产地。“花瓷”是利用釉中含铁量的不同烧制出不同色调。其大体可分两类:一类是黑或褐色上带白、月白等浅色斑装饰;另一类以黑、月白或铜蓝色釉为底釉,衬以天蓝色不规则的釉斑。花瓷器型以壶、罐居多,还有盘、碗等,腰鼓是鲁山窑之代表作。

唐人对黑色釉地上饰以天蓝或月白等色花斑的瓷器的称谓。唐代工匠为了改变黑釉瓷器的单调色彩,创造性地在黑色的铁质底釉上施加以铜、锰、钛、磷酸钙等为原料的釉料,经高温烧制,釉料相互融合、浸润,变化出黑蓝、天蓝、褐色、月白等彩色斑纹,深受人们的喜爱。其产地主要有河南鲁山、郏县、内乡、禹县及山西交城等地,产品以腰鼓最为著名。

20世纪60年代,以陈万里、冯先铭为代表的古陶瓷研究者,先后在河南省的鲁山、郏县、内乡、禹县及山西交城等地发现唐代烧制花瓷的窑址。其制品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为黑色或黑褐色釉饰以月白或灰白彩斑,多产于河南鲁山段店及禹县下白峪和山西交城;一类为黑色、褐色或钧蓝釉色饰以天蓝色彩斑,出产于河南郏县黄道窑和内乡二处。这些窑址出土的标本为我们廓清了唐代花瓷的生产状况。亦称拍鼓,西域乐器。原为木腔,两端蒙牛皮,牛皮周边穿若干皮条,将皮条集束于鼓的中间部分,以控制皮条的松紧。演奏时,将鼓放在腿上用手拍击,或挂于胸前边击边舞。敦煌莫高窟和云冈石窟的壁画中就有大量的唐代乐伎拍击腰鼓的生动形象。

古器物上最简单的传统纹饰,在青铜器上呈现为凸起的横线条。大多数情况下,弦纹是作为界栏出现的。在陶瓷等器物上亦有专用弦纹装饰者。

文献上称“花瓷”,主要指唐代北方瓷窑生产的一种瓷器,其中以鲁山花瓷为代表。一般在黑釉、黄釉、黄褐釉或天蓝釉上施以天蓝或月白色斑点,或作有规律的排列,或任意挥洒,彩斑或形似树叶,或似云霞,或呈岩浆状分布器身,再经高温焙烧,釉彩熔融流动,呈现出绚烂斑斓的艺术效果。

古击乐器。南北朝时经西域传入内地,盛行于唐开元、天宝年间。据唐·南卓《羯鼓录》记载,其“如漆桶,山桑木为之,下以小牙床承之。击用两杖……杖用黄檀、狗骨、花椒等木。……棬用刚铁,钢当精炼,棬当至匀。”其名又称“两杖鼓”。

文章标签: 腰鼓 花瓷 鲁山 黑色 窑址 瓷器

猜你喜欢

邢窑白釉点彩子母狮塑像
唐彩绘贴金陶女俑
耀州窑茶叶末釉注子
邢窑白釉小壶
邢窑白釉皮囊式壶
三彩骑马狩猎俑1
Phoenix-Headed Ewer_Phoenix-Headed Ewer 35384
定窑白釉花口碗1
加油
三彩台座
青釉花口高足杯
花瓷双系罐1
花瓷双系注子
长沙窑褐釉模印贴花双耳罐
唐越窑青釉海棠式碗
黑釉狗
三彩刻花三足盘
花瓷罐
0.12062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