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瓷双系罐,唐,高18.5厘米,口径9.5厘米,底径10厘米。罐唇口,溜肩,平底,肩部对称立起两系。里外施釉,外部施褐黄色釉不到底,其上有灰蓝色彩斑4块。此器形体古朴圆润,敦厚凝重,体现出自然饱满的情致。唐代的制瓷匠师们为了美化瓷器,创造性地在底釉上施以铜、锰、钛、磷酸钙为原料的物质,即在坯体上两次施釉,高温烧制。这些釉料相互融合、浸润,出现黑蓝、天蓝、褐色、月白等状如云霞般的彩色斑纹,这种带有彩斑的瓷器时人称之为“窑变花釉”、“花瓷”。唐人对黑色釉地上饰以天蓝或月白等色花斑的瓷器的称谓。唐代工匠为了改变黑釉瓷器的单调色彩,创造性地在黑色的铁质底釉上施加以铜、锰、钛、磷酸钙等为原料的釉料,经高温烧制,釉料相互融合、浸润,变化出黑蓝、天蓝、褐色、月白等彩色斑纹,深受人们的喜爱。其产地主要有河南鲁山、郏县、内乡、禹县及山西交城等地,产品以腰鼓最为著名。

20世纪60年代,以陈万里、冯先铭为代表的古陶瓷研究者,先后在河南省的鲁山、郏县、内乡、禹县及山西交城等地发现唐代烧制花瓷的窑址。其制品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为黑色或黑褐色釉饰以月白或灰白彩斑,多产于河南鲁山段店及禹县下白峪和山西交城;一类为黑色、褐色或钧蓝釉色饰以天蓝色彩斑,出产于河南郏县黄道窑和内乡二处。这些窑址出土的标本为我们廓清了唐代花瓷的生产状况。系即器耳,以双系形式为常见。其技法为采用双泥条平行排列的形式贴塑在瓷器表面,并在双系上刻划锦纹。中国古代织物颜色名。不同时期深浅略有不同,基本介于淡蓝与中蓝之间。

文献上称“花瓷”,主要指唐代北方瓷窑生产的一种瓷器,其中以鲁山花瓷为代表。一般在黑釉、黄釉、黄褐釉或天蓝釉上施以天蓝或月白色斑点,或作有规律的排列,或任意挥洒,彩斑或形似树叶,或似云霞,或呈岩浆状分布器身,再经高温焙烧,釉彩熔融流动,呈现出绚烂斑斓的艺术效果。

文章标签: 瓷器 花瓷 彩斑 黑色 月白 鲁山 天蓝

猜你喜欢

邛窑青釉褐彩四系罐
三彩马1
邢窑白釉皮囊式壶
宝塔罐
白釉兔系罐
用奖章盖的罐子_Covered Jar with Medallions 21809
唐越窑四系壶
越窑青釉花瓣口碗
岳州窑青釉碗
加油
花瓷双系罐
痰盂(扎杜)_Spittoon (Zhadou) 21772
邢窑白釉壶
长沙窑青釉四足盖炉
密县窑珍珠地鹦鹉纹枕
三彩花瓣式三足盘
长沙窑模印贴花褐斑注子
Phoenix-Headed Ewer_Phoenix-Headed Ewer 35384
0.15510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