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瓷罐,唐,高21.2厘米,口径7.9厘米,底径9.1厘米。罐撇口,短颈,溜肩,腹略鼓,腹下收敛,近底处深刻弦纹一道并微撇,平底。通体施黑褐色釉,施釉不到底。罐身饰以3个连续的蓝色大斑块。此罐釉色乌亮,衬托着天蓝色不规则大片叶状块斑,鲜明活泼,类似这样完整的器形,在同类作品中较为少见,系河南鲁山窑所产花瓷中的精品。花釉瓷在古代文献中称“花瓷”,是唐代瓷器工艺的新创造,烧造花釉瓷器的窑址主要分布在河南省,目前已知,河南鲁山、内乡、禹县、郏县窑等均烧造花釉瓷器。此外,在山西交城也发现烧造花釉瓷器的遗址。花釉瓷是用含两种不同金属氧化物呈色剂的釉料,在坯体上两次施釉,高温烧成。其特点是在黑釉、黄釉、天蓝釉或茶叶末釉等地上,饰以天蓝或月白色斑块,多少不等,或规整,或飘洒。或深色釉衬出浅色斑,或浅色釉地上饰以深色斑块,互为衬托,颇为醒目。唐人对黑色釉地上饰以天蓝或月白等色花斑的瓷器的称谓。唐代工匠为了改变黑釉瓷器的单调色彩,创造性地在黑色的铁质底釉上施加以铜、锰、钛、磷酸钙等为原料的釉料,经高温烧制,釉料相互融合、浸润,变化出黑蓝、天蓝、褐色、月白等彩色斑纹,深受人们的喜爱。其产地主要有河南鲁山、郏县、内乡、禹县及山西交城等地,产品以腰鼓最为著名。

20世纪60年代,以陈万里、冯先铭为代表的古陶瓷研究者,先后在河南省的鲁山、郏县、内乡、禹县及山西交城等地发现唐代烧制花瓷的窑址。其制品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为黑色或黑褐色釉饰以月白或灰白彩斑,多产于河南鲁山段店及禹县下白峪和山西交城;一类为黑色、褐色或钧蓝釉色饰以天蓝色彩斑,出产于河南郏县黄道窑和内乡二处。这些窑址出土的标本为我们廓清了唐代花瓷的生产状况。古器物上最简单的传统纹饰,在青铜器上呈现为凸起的横线条。大多数情况下,弦纹是作为界栏出现的。在陶瓷等器物上亦有专用弦纹装饰者。

窑址在今河南省鲁山段店。其始烧于唐,终于元代。20世纪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鲁山窑址发现花釉腰鼓碎片,从而证实了唐人南卓在《羯鼓录》中“鲁山花瓷”之说,说明唐代鲁山窑是花瓷的主要产地。“花瓷”是利用釉中含铁量的不同烧制出不同色调。其大体可分两类:一类是黑或褐色上带白、月白等浅色斑装饰;另一类以黑、月白或铜蓝色釉为底釉,衬以天蓝色不规则的釉斑。花瓷器型以壶、罐居多,还有盘、碗等,腰鼓是鲁山窑之代表作。

文献上称“花瓷”,主要指唐代北方瓷窑生产的一种瓷器,其中以鲁山花瓷为代表。一般在黑釉、黄釉、黄褐釉或天蓝釉上施以天蓝或月白色斑点,或作有规律的排列,或任意挥洒,彩斑或形似树叶,或似云霞,或呈岩浆状分布器身,再经高温焙烧,釉彩熔融流动,呈现出绚烂斑斓的艺术效果。

低温黄釉瓷器创烧于明洪武时的景德镇官窑,以后各朝多有烧造。以“黄”与“皇”谐音,故以黄色象征皇家的尊贵,黄色瓷器亦只限于御用。黄釉瓷器均采用两次烧成,即先高温烧成涩胎或素白瓷,然后施黄釉,再入窑经850-900℃烘烧而成。由于黄釉瓷器常以浇釉法施釉,故有“浇黄”之称。对于颜色娇嫩如鸡油者,人们又称之为“娇黄”或“鸡油黄”。统观历史上的黄釉瓷器,以明弘治朝之产品最受称道,被视为黄釉瓷器的典范。其釉面光洁,釉色浅淡娇嫩。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诸多弘治黄釉瓷器来看,其呈色几无差异,表明当时黄釉瓷器烧造技术之娴熟。

属于高温颜色釉,从天青釉演变而来,创烧于清康熙年间,色调似天空之蔚蓝色,故称“天蓝釉”。天蓝釉含钴量在1%以下,釉里的铜、铁、钛等金属元素对呈色均有影响。

蓝釉属高温石灰碱釉,呈色剂为氧化钴,最早出现于元代,但传世品不多。明、清两代在元代蓝釉的基础上相继创烧出霁蓝、洒蓝、回青、天青、宝石蓝等各色釉。中国古代织物颜色名。不同时期深浅略有不同,基本介于淡蓝与中蓝之间。

文章标签: 瓷器

猜你喜欢

邢窑白釉壶
骆驼和骑士_Camel and Rider 32532
定窑白釉花口碗1
越窑青釉直颈瓶
白釉狮子蜡台
巩义窑绿釉小壶
邢窑白釉瓶
马_Horse 64461
Equestrienne_Equestrienne 35376
女音乐家_Female Musician 49603
长沙窑模印贴花褐斑注子
白釉双龙耳瓶
邢窑白釉小壶
三彩花瓣式三足盘
邢窑白釉玉璧形底碗
青釉四足罐
白釉葵瓣口杯
痰盂(扎杜)_Spittoon (Zhadou) 21772
0.09454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