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釉执壶,唐,高13.4厘米,口径5.9厘米,足径7.3厘米。壶撇口,短颈,溜肩,鼓腹,浅圈足,圈足上留有五个支烧痕。颈部一侧置八棱短流,另一侧置曲柄。壶内外施釉,釉色青中闪黄,晶莹透澈,釉面开细小的纹片。此青釉壶是陈万里先生于1936年在浙江绍兴得到的,它出土于浙江绍兴唐户部侍郎北海王府君夫人墓,墓志记载该墓的年代为唐元和五年(810年),因此这是一件有确切年代可考的器物,是鉴定唐代越窑瓷器的标准器,反映出9世纪初越窑器物的烧造水平。1954年,陈万里先生将此壶捐献给故宫博物院。瓷器釉色名。一种含铁量在1%—3%左右,经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呈现青绿色泽的釉,是中国最早的颜色釉。商周时期原始瓷器的青黄釉色是青釉的初级阶段。汉代已烧制出釉色纯正的青釉瓷器。至唐代日臻完美,被誉为“千峰翠色”。宋代的粉青、梅子青如同青玉,色泽与质感之美达到顶峰。明清之际,永乐朝的翠青、冬青(即东青),雍正朝的粉青、豆青等均色调匀净,苍翠欲滴,烧制水平已臻于炉火纯青的境界,出现了很多名贵品种。

一种酒器。最早为瓷质的,出现于中唐时,当时称注子。唐代执壶硕腹,喇叭口,短嘴,壶的重心在下部。后壶体渐瘦长,重心向上提,五代至宋时壶体多为瓜棱式,往往与注碗成套使用。从元代开始,执壶的壶体呈玉壶春瓶式,壶流弯曲而细长,景德镇窑与龙泉窑都有烧制。明清时期,形式变化不大,并开始出现玉、珐琅、金银等质地的执壶。

越窑这一名称最早见于唐人陆龟蒙的《秘色越器》诗,诗中有“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句。今人所谓越窑,系对浙江东北部宁、绍一带北宋以前瓷窑的统称。越窑制瓷渊源可以上溯至商周时期的原始瓷生产,自东汉创烧成熟青瓷后,其制瓷业不断发展,先后经历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大发展时期和唐、五代的全盛期,至北宋中期衰落,曾一度为宫廷烧造过贡瓷。所产瓷器始终以青瓷为主,汉至南朝还烧造少量黑瓷。唐至北宋时期的秘色瓷代表了越窑瓷器的最高水平。

越窑瓷器除了行销全国各地以外,从唐代开始还大量外销亚、非各国。

文章标签: 越窑 瓷器 时期 青釉 水平 烧制 烧造

猜你喜欢

三彩刻花三足盘
定窑白釉花口碗1
定窑白釉盒
三彩盖罐
Jar与循环手柄和奖章_Jar with Loop-Handles and Medallions 21719
邢窑白釉壶
长沙窑白釉绿彩枕
三彩女立俑
越窑青釉八棱瓶
花瓷双系注子
唐彩绘彩色釉陶骑马男俑
三彩凤首壶
白釉狮子蜡台
巩义窑白釉弦纹匜
白釉渣斗
三彩台座
三彩花瓣式三足盘
耀州窑茶叶末釉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