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彩鹭鸶鸳鸯纹大缸,明隆庆,高36.5厘米,口径53.8厘米,足径36厘米。圆口唇边,腹微鼓,圈足。通体白釉,上以五彩为饰。腹部绘一幅荷莲图:池塘中荷叶舒展,荷花盛开,成双成对的鸳鸯在水中游动,几只鹭鸶或站在岸边、或飞翔于池塘上空,画面生动、活泼,生机盎然。纹饰以绿彩为主,点缀红、黄彩色,艳丽清新。近足处绘变形莲瓣纹。器口沿内侧青花书“大明隆庆年造”6字楷书款。隆庆一朝只有短短的7年,官窑瓷器数量很少,如此大型五彩器非常罕见,带有官窑款识的隆庆五彩器,国内仅此一件。虽然此器是由数块碎片修复而成,但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彩瓷品种之一。“五彩”意为多彩,且一般来说,其中必含红彩。在已高温烧成的白瓷或已绘局部图案的青花瓷上以红、绿、黄、紫、黑、蓝等彩描绘图案纹饰,再经彩炉低温烧成。再配以其它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彩。按生产工艺之不同,通常人们将五彩分为釉上五彩和青花五彩两大类。
五彩是在宋、元釉上加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明宣德时已有五彩,但明代釉上彩以红、绿、黄三色为多,嘉靖、万历时期的官窑釉上彩瓷,以釉下青花和釉上多种彩相结合,称青花五彩。清康熙朝发明了釉上蓝彩、金彩和光亮如漆的黑彩,使釉上五彩成为彩瓷的主流。自雍正朝始,粉彩盛行,五彩只作为仿古瓷少量生产。五彩烧成温度略高于粉彩,不如粉彩般有柔软感,故又称“硬彩”或“古彩”。
莲花俗称“佛花”,莲瓣纹是佛教文化影响下流行的纹饰。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文化盛行,瓷器上常用莲瓣纹做装饰。隋初瓷器装饰也受此风影响。瓷器釉彩之一,被用作白地蓝花瓷的专称。因蓝花在釉下,所以青花属釉下彩。其原料为含氧化钴的钴土矿,以蓝青色料在瓷胎上描绘纹饰,然后施透明釉,在高温还原焰中一次烧成。元代景德镇已能烧制成熟的青花瓷器。青花瓷器的盛行改变了青瓷为主的局面,成为明、清两代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

猜你喜欢

青花缠枝花纹折沿盆1
宜兴窑仿钧天蓝釉方渣斗
青花枇杷绶带鸟纹大盘
青花缠枝牡丹纹军持
青花缠枝莲双环耳宝月瓶
青花压手杯(花心)
仿定窑白釉“云麓”款铺首耳瓶
石湾窑仿钧釉三足炉
彭城窑仿定窑白釉弦纹三足樽
釉里红缠枝莲纹玉壶春瓶
宜兴窑塑贴莲花纹梅瓶
宜兴窑仿钧天蓝釉莲花式洗
翠青釉三系盖罐
釉里红折枝牡丹纹花口盘
宜兴窑天蓝釉鹅颈瓶
珐花人物纹罐
德化窑白釉观音坐像
青花双耳葫芦式扁瓶
0.21405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