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黄釉瓶,清雍正,高14.6厘米,口径3.3厘米,足径1.7厘米。瓶撇口,细颈,溜肩,肩下渐敛,圈足。通体及足内施淡黄釉。外底暗刻篆书“大清雍正年制”三行六字款。淡黄釉瓷器创烧于雍正时期,其着色剂为氧化锑,由于其釉色比以氧化铁为着色剂的传统浇黄釉浅淡,故名“淡黄釉”。又因其釉色淡雅似蛋黄色,故又称“蛋黄釉”。雍正十三年(1735年)督陶官唐英撰写的《陶成纪事》中称之为“西洋黄”。雍正淡黄釉瓷器的造型多为小件的瓶、盘、碗、杯、碟等,小巧的形体配以淡雅的釉色,颇显俊秀典雅。清代雍正瓷器素以造型娟秀、胎釉精细著称于世。此瓶由康熙时的柳叶瓶演变而来,其娇美之形体,恬静之釉质,集中体现了雍正瓷器的艺术风格。颜色釉品种之一。由淡黄彩发展而来,淡黄彩最早见于康熙时从西方进口的珐琅彩料中,属于低温釉上彩,雍正时对其稍加改进,用来烧造淡黄釉瓷器。化学分析表明,珐琅彩和粉彩中黄彩以及颜色釉中的淡黄釉均以氧化锑作着色剂,而在康熙以前,不论是五彩中的黄彩或低温色釉中的浇黄,都属于以氧化铁为着色剂的铁黄。光谱分析结果表明,锑黄中含有锡,二氧化锡是作为锑黄的稳定剂而特意引进去的。

低温黄釉瓷器创烧于明洪武时的景德镇官窑,以后各朝多有烧造。以“黄”与“皇”谐音,故以黄色象征皇家的尊贵,黄色瓷器亦只限于御用。黄釉瓷器均采用两次烧成,即先高温烧成涩胎或素白瓷,然后施黄釉,再入窑经850-900℃烘烧而成。由于黄釉瓷器常以浇釉法施釉,故有“浇黄”之称。对于颜色娇嫩如鸡油者,人们又称之为“娇黄”或“鸡油黄”。统观历史上的黄釉瓷器,以明弘治朝之产品最受称道,被视为黄釉瓷器的典范。其釉面光洁,釉色浅淡娇嫩。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诸多弘治黄釉瓷器来看,其呈色几无差异,表明当时黄釉瓷器烧造技术之娴熟。

唐英(1682—1756年),字俊公,自号蜗寄老人。清雍正六年(1728年)始奉命驻景德镇御窑厂任协理官。乾隆元年(1736年)起先后管理淮安关及九江关并兼理窑务,直至二十一年(其中十五、十六两年一度中止)。在管理景德镇御窑厂的前后二十余年中,唐英致力于制瓷工艺的研究,推动了瓷艺的仿古、创新,获得巨大成就。著有《陶成纪事》、《陶冶图说》、《陶人心语》等书,均为研究景德镇制瓷史的重要文献。

文章标签: 瓷器

猜你喜欢

五彩麒麟送子图长方瓷板
宜兴窑紫砂树根式梅花花盆
仿定窑白釉划花云龙纹折沿洗
宜兴窑惠梦臣款紫砂菊瓣壶
绿地粉彩荷花纹花盆
德化窑白釉葫芦式壶
釉里三色花鸟纹花觚
黄地粉彩灵芝水仙纹长方花盆
宜兴窑“邵邦祐”款紫砂珐琅彩壶
黄地描金红蝠纹盅
五彩加官晋爵图长方瓷板
五彩朵兰怪石纹筒式瓶
宜兴窑紫砂茶壶
宜兴窑紫砂御题澄泥套砚
青花云龙纹炉
黄地粉彩红蝠纹碗
仿定窑白釉划花牡丹双鱼纹碗
五彩狩猎图长方瓷板
0.15473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