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秋图》卷,元,周朗绘,设色,纸本,纵32.3厘米,横285.5厘米。

署款:“周朗伯高。”下钤印“冰壶画隐”。本幅有元代著名书法家康里巎巎行书录唐杜牧《杜秋娘诗》,明宋璲题记二段。钤清乾隆、嘉庆、宣统内府收藏印等,共计23方。

此图创作主题突出,无任何衬景点缀,仅绘杜秋侧身沉思状。作者运用暗喻的艺术手法,根据诗意成功地塑造出栩栩如生的杜秋形象。其雍容丰满的体态及身着的唐装表明了杜秋所处的时代特征,发髻上考究的头饰暗示出她的身份与地位,手中所持排箫则揭示出其内在的文化修养。

此图在人物造型上与唐代周昉《挥扇仕女图》中的人物相仿。杜秋浓密的头发梳理得齐整服贴,前额不见散丝,鸭蛋形脸,丹凤眼,高鼻梁,嘴唇小而丰满,面部没有过多的表情。躯体丰腴,着以直筒形长裙,遮掩了其腰身的曲线,显示出唐代仕女画的审美意识。在表现技法上,此图受到宋以来白描画法的影响,注重以线造型,与唐人浓彩重抹的画风有所差异,充分表现了作者对线条的理解和娴熟的运用能力。人物面部轮廓以细匀的淡墨线勾勒,线条外柔内刚,富有弹性,与以浓墨晕染的高挽的发髻共同衬托出杜秋白晰的面容及细腻光滑的肌肤。衣纹用曲、直两种线条表现,直线条落笔果断,劲健有力;曲线条连绵宛转。两种线条的有机组合成功地表现出衣料柔软下坠的质感。人物肩上的披纱用细劲流动的线条勾描,不仅展现出纱带轻薄飘逸的美感,而且以其动势使画面更为活泼,增强了作品的生动性。

周朗真迹传世仅见此一卷。清内府《石渠宝笈初编》著录。唐代金陵(今属江苏南京)女子,命运坎坷。其事迹始见于唐诗人杜牧《杜秋娘诗》。杜牧记:“杜秋,金陵女也,年十五为李锜妾。后锜叛灭,籍之入宫,有宠于景陵。穆宗即位,命秋为皇子傅姆。皇子壮,封漳王。郑注用事,诬丞相欲去已者,指王为恨。王被罪废削,秋因赐归故乡。予过金陵,感其穷且老,为之赋诗。”周朗(生卒年不详),活动于14世纪中期,字朗伯,号冰壶画隐。擅绘仕女及马,笔墨简约生动。康里巎巎(1295—1345年),字子山,号正斋、恕叟等,康里部人(康里为当时西北游牧民族部落)。幼肄业国学,博通群书,自幼受汉文化熏陶,其一生为官,多为文职。曾先后任秘书监丞、秘书大监、集贤直大学士、奎章阁大学士、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知经筵事等职。工书法,楷书师虞世南,行、草书学钟繇、王羲之,是当时著名的少数民族书法家之一。杜牧(803—852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中进士第,曾官司勋员外郎,后迁官司中书舍人。工诗文,有《樊川集》二十卷传世,是唐代著名诗人。亦工书法。

宋璲(1344—1380年),字仲珩,宋濂次子,浙江浦江人。明洪武九年(1376年)官中书舍人。四年后因其侄坐胡惟庸党,宋璲连坐伏法,年仅37岁。工书法,真、行、草、篆具精。《名山藏》称其小篆之工,为国朝第一。陶宗仪《书史会要》称:"璲大小篆纯熟姿媚,行书亦有气韵。"何良俊《四友斋丛说·书》评其书师法康里巎巎,可称入室。时与宋克、宋广齐名,并称“三宋”。

《周礼》官名,掌管王室库藏。清代内务府简称“内府”,管理皇家事务。清代中央修纂图籍的管理机构——武英殿修书处隶属内务府管辖,故武英殿刊刻的书籍或翰林编修们缮写刊刻的图书习惯上称为内府刻本或内府写本。
竹制管乐器,偏排竹管为之。排箫有不同种类,音色有一种空空的感觉,能使产生一种遥远悠久的联想。

周昉(生卒年不详),字仲朗,又字景玄,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唐代画家,出身于官宦之家,曾任越州、宣州长史。擅绘佛道图像,因创制具典雅华丽特色的“水月观音”而被称为“周家样”。亦工人物肖像和仕女画,以画风写实、形神兼备而令世人瞩目。“仕女”始称“士女”,其原初的语义指未婚的男女,后来泛指男女。至唐代,朱景玄在《唐朝名画录》中记录绘画作品时已开始用“士女”一词,它代表了一种题材内容,在当时,这类画作主要内容是描绘贵族妇女。宋代以后,“士女”与“仕女”并用,而“仕女”一词渐为流行,其义指相貌秀丽的美女。传统中国画的技法名称,指用墨线勾画物象,不施任何色彩者,名为“白描”。

中国书画著录书,共有三编,由乾隆皇帝命令大臣编纂,初编成书于乾隆十年(1745年),共四十四卷;二编成书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共四十册;三编成书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共二十八函。书中收录的均为清朝宫廷所藏之书画作品。

文章标签: 内府 杜秋 线条 康里

猜你喜欢

杜秋娘图杜牧诗
元 周朗 杜秋娘图卷杜牧诗
周朗杜秋图卷
春云晓霭图
墨竹坡石图
松壑层楼图
草亭诗意图
罗浮山樵图
幽谷先春圖
山居图
拳石新篁图
太白山图
墨竹图
岳阳楼图
雲浦拏舟圖
松石图
九歌书画
秋林渔隐图
0.15088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