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图》轴,明,杜琼绘,纸本,设色,纵122.4厘米,横38.9厘米。画幅右上画家自题:“余尝写此境为有趣,适陈孟贤、郑德辉二公相访见之。孟贤曰,此幅可,郑公盍求诸?德辉略无健羡之色。孟贤强之,乃启言,予不敢靳也。德辉廉静寡欲,于物无所嗜好,使王维、吴道玄复生亦无所爱,此其所以能养其德也。夫以心之玩好,乃学者之病,观于德辉,则有以警于人人哉!景泰五年甲戌岁上元日,杜琼书。”题跋前钤白文“古心”、朱文“旌节名门”印,题跋后钤朱文“杜氏用嘉”、白文“东原耕者”、朱文“持敬观理”印。画面右下方有白文“陶情写意”印。此画作于明景泰五年(1454年),杜琼时年59岁。图中山峰耸峙,层峦迭嶂,弯曲的河流将画面中下部的山峰隔为两段,画面右下山谷林木间有山庄草亭,一文士正在草亭中读书;桥上有一拄杖文士携童子向山庄走来。该幅构图饱满,山石用圆润细密的披麻皴,浓墨点苔,系画家仿元王蒙风格而出新意的代表作之一。杜琼学王蒙颇有心得,他在52岁时作的《萝萱堂水墨山水》中就自题云:“余学黄鹤(王蒙号)最精。”顾复评价他于正统年间所作的《对泉图》时也称他“学叔明(王蒙字)能脱塞实之习,自然高雅”。杜琼(1396—1474年),字用嘉,号鹿冠老人,世称东原先生,江苏吴县(今苏州)人。出身明贤之家,少从五经博陈继学经,后陈继被荐召,他奉师命开门授徒,赵同鲁、沈贞吉、沈周都是他的门生。曾先后受荐参修《成祖实录》和《宣宗实录》,并与乡绅同撰地方志。其为人清高,终身不仕,广交名儒文士,吟诗作画,悠然自适。善画山水,远师董巨,近习元四家,笔墨蕴藉含蓄,早年风格细润秀逸,晚年苍茫荒率,得吴镇笔意。其画风和绘画理论对吴门画派具有深远的影响。有《东原集》、《耕余杂录》传世。
王维(701—761年),字摩诘。唐代画家、诗人。因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他画山水能吸收众家之妙,有接近李思训的青绿山水,也有“踪似吴生(道子)而风致标格特出”的山水松石。其水墨画尤为人称许,与张璪、项容等同为早期水墨画家。王维亦能画人物及佛像。明代董其昌创立“南北宗论”时,把王维推为南宗之祖。道家解释宇宙分为天、地、水三界,分别以天官、地官、水官掌管。到北魏时以三官配三元节,农历正月十五日定为天官诞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地官诞辰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水官诞辰为下元节。
山水画皴法之一,亦称“麻皮皴”,由五代董源创始,如元·汤垕《画鉴》所述:董源“山水有二种:一种水墨矾头,疏林野树,平远幽深,山石作麻皮皴。”其状如麻披散而错落交搭,故曰“披麻皴”。此法善于表现江南土山平缓细密的纹理,董源多运短披麻皴,巨然喜用长披麻皴,董、巨所创江南山水画派系即以披麻皴为显著特点之一。王蒙(1308—1385年),字叔明,号黄鹤山樵、香光居士,吴兴(今浙江湖州)人。赵孟頫外孙。曾作过元朝小官,元末弃官归隐黄鹤山(今浙江余杭县临平镇)。入明,曾任泰安知州,后因胡惟庸案牵连被捕,死于狱中。工诗文书法,善画山水,为“元四大家”之一。《明史》卷二八五有传。

叔明(?—1385年),即元末画家王蒙的字,号香光居士,一号黄鹤山樵,湖州(今属浙江省)人。工诗文书法,善画山水。曾得黄公望指点,又远师董源、巨然,能自出新意,是元末富有创造性的山水画家。他鲜明的艺术观点,高度的艺术才能,为世人所推崇,其作品亦广为人们临习,影响深远。 

文章标签: 山水 画家 王维

猜你喜欢

杜琼为吴宽作山水图轴
杜琼友松图卷
杜琼行楷书荣登帖页
明 杜琼 沈周 刘珏山水合卷
杜琼梦萱堂图卷
明杜琼南湖草堂图 轴
明杜琼师林图 轴
明杜琼听泉图 轴
杜琼友松图卷
仿古山水册8张
王羲之像
人物故事图
古代仕女
梅花小鸟
牡丹花卉图
斗草图
风雨归舟图
梅石图
0.20411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