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檀嵌染牙菊花图宝座,清中期,高101.5厘米,长113.5厘米,宽78.5厘米。清宫旧藏。宝座紫檀木制,五屏式座围,后背正面及两侧扶手内外板心均为木胎髹漆,呈天青色,并采用周制镶嵌法以象牙为材料雕饰菊花。座面席心软屉,打洼束腰,直牙条内翻马蹄。在牙条与腿的里侧另镶一道回纹垛边,錾花镀金铜套足。其余背框肩角、座面四角均镶铜质錾花镀金包角。此宝座图案色彩艳丽,形象逼真,整体造型大气凛然,神韵非凡。将象牙雕刻成所需物件,再行染色加工,所成之器称为“染牙”。

传统家具中一种体型宽大的坐具,亦称“御座”。明以后,随着皇权制度的强化,宝座成为帝王御用坐具的代名词,象征着帝王的权威。《明史》载,明神宗时,宦官冯保窃权,“帝御殿,保辄侍侧”。当时的吏部都给事中雒遵进言:“保一侍从之仆,乃敢立天子宝座,文武群工拜天子耶,抑拜见中官耶?”将宦官立于宝座之侧视为亵渎皇权的大不敬行为。

宝座大多摆放在宫廷正殿明间的中心或显要位置,单独陈设,极少成对。在宝座的背后还要放置一个较大的座屏,两边放置甪端、香筒、仙鹤、蜡钎等器物,格外尊贵、庄严。皇帝端坐在宝座之上,俯视群臣,“君临天下”,充分体现出帝王的权威,以达到“明制度,示等威”的目的。紫檀木是世界上最名贵的木材之一,主要产于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热带、亚热带地区,我国广东、云南等地有少量出产。其木质坚硬,体重,入水即沉,没有疤痕,呈紫黑色。紫檀木生长缓慢,非数百年不能成材,故极珍贵。紫檀木的纹理纤细浮动,变化无穷,其色调深沉,显得稳重、大方、美观。《博物要览》称:“新者色红,旧者色紫,有蟹爪纹,新者以水浸之,可染物。”我国古代使用紫檀木制作器物历史悠久,东汉末年已见于记载,唐代宫廷中亦有使用紫檀木的记载。至明代,紫檀木更是受到皇家的宠爱。清代,紫檀木大量进入宫廷中,为内务府造办处用于制作清宫家具及文玩之器的必备材料,同时一些富商大贾之家也多使用名贵的紫檀木制造家具及生活用品。

《履园丛话》中云:“周制之法,惟扬州有之。明末有周姓者,始创此法,故名周制。”其法以金、银、珠宝等嵌于檀、梨、漆器之上。明末周翥首创的“百宝嵌”作法称“周制镶嵌法”。我国古代金工传统工艺之一。铸造铜器时,在需镶嵌部位表面铸成线槽,将松石、红铜片或金银丝、片嵌入凹槽,再打磨平滑。镶嵌工艺始于二里头文化时期,在春秋时期较盛行。

用棕藤、丝绒或其它纤维编织的家具屉面。1.家具工艺术语。家具线脚起阳线而又在其正中做出凹面的称作“打洼”。两道并列称“双打洼”,一道的称“单打洼”。
     2.一种玉器制作的工艺手法,一般采用打磨减地方式做出凹沟似的造型。束腰,明清家具部件名称。原是须弥座上枭与下枭之间的部分,在家具上指面框和牙条之间缩进的部。束腰是我国传统家具造型的典型式样之一。很多家具在立木与横木的支架交角处多运用形式不同的牙子来装饰。这种牙子中长而直的称为牙条。明清家具的腿足装饰,足端向里翻称“内翻马蹄”,向外翻称“外翻马蹄”。家具上常用的纹饰之一,由陶器和青铜器上的雷纹衍化而来,寓意吉利深长,苏州民间称之为“富贵不断头”。在家具上,回纹主要作为边饰,用于边框、牙条、足端或束腰等处。家具上大量采用回纹见于清代。为增加面沿厚度而贴在桌面边沿下的木条。在套箱的内箱和外箱之间起分隔、固定作用的木条也称垛边。我国古代金工传统工艺之一。用小锤敲击各种大小不同的金属錾子,在金属表面留下錾痕,形成各种不同的纹理,使单一的金属表面产生多层次的立体装饰效果。此种工艺始于春秋晚期,盛行于战国,至今依然为匠师们沿用。

文章标签: 家具 宝座 我国

猜你喜欢

紫檀嵌牙点翠海屋添筹插屏
紫檀嵌玉菊花图宝座
紫檀雕荷花炕桌
黄花梨柜格
紫檀雕花椅
紫檀雕莲花纹长桌
紫檀长条桌
乌木七屏卷书式扶手椅
杉木包竹黄画案
牙雕三阳开泰图插屏
红漆描金龙纹箱
紫檀万福纹柜格
铁梨缠枝牡丹纹卷书案
黑漆嵌瓷山水图床
紫檀龙凤纹立柜
柏木冰箱
紫檀嵌珐琅五伦图宝座屏风
紫檀雕夔龙纹床
0.16594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