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漆嵌螺钿花蝶纹格,清康熙,高213厘米,横114.5厘米,纵57厘米。清宫旧藏。格通体用方材制作。共分4层,顶层分两面开敞及三面开敞的两个格间,中以立墙相隔,三面开敞的格间下悬一抽屉。第二层四面全敞,隔板上有一红漆描金拐角几。第三层两侧开敞,前后两面装饰卷曲纹的直枨,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底层为四面全敞的亮格,每面均装卷珠纹券口。方腿间以直牙条相连,云纹牙头,四足端为铜包角。边框嵌螺钿花蝶、山水纹。此格专为存放古董之用,相当于清中期以后的博古架。其造型优美,纹饰细腻,色调和谐,给人以舒展大方的美感,虽为清初之物,但设计与装饰上的繁缛已具清式家具的特点。指取材于各种贝壳色泽光华最佳的部位,分层剥离和裁制后镶嵌于木、漆器之上作为装饰。《髹饰录》中描述道:“螺钿……百般文图,点、抹、钩、条,总以精细密致如画为妙。又分截壳色,随彩而施缀者,光华可赏。”意即按照画面花纹的需要,采用不同色泽的螺片,裁切成各种不同的形状,镶嵌出各种画面,达到近似设色的效果。

中国传统装饰工艺之一,即指将螺、贝、蚌等软体动物的体壳加工成薄片,刻划并拼组成花草、人物、鸟兽等纹样,镶嵌于漆、木等器物表面的装饰技法,也作“螺甸”、“螺蜔”、“螺填”、“陷蚌”等。其起源甚早,在陕西、河南、北京等地发掘的西周墓葬里都出土过镶嵌蚌泡的漆器,有的学者认为这就是螺钿工艺的滥觞,目前所见比较成熟的螺钿器物是出土于唐墓内的漆背螺钿铜镜和收藏在日本奈良正仓院的螺钿玳瑁八角盒、螺钿紫檀琵琶等。宋代的螺钿器物比较普遍,《髹饰录》所记的“壳片古者厚而今者渐薄”的薄螺钿(或称软螺钿)工艺,一般认为就是在此时开始出现,并逐渐占据主流位置,同时厚螺钿(或称硬螺钿)工艺也并未消失,在大型家具的装饰中还形成独特风格。元明时期,螺钿工艺所使用的贝壳品种更为丰富,加工更为精细,发展出加彩漆、描金、金箔、金银嵌错和加“沙”(即撒壳屑)等辅助手法,创造出五色斑斓的效果,正如《髹饰录》所言:“百般文图,点、扶、钩、条,总以精细密致如画为妙。”至17世纪,螺钿工艺达到高峰,产生了江西吉安等主要产地,涌现出江千里、方信川等著名匠人。入清后,薄螺钿工艺进一步向轻巧细致发展,受嵌器物的材质也趋于多样,除漆、木外,玉石、象牙、金属等都有嵌螺钿装饰的实例。清中期以后,螺钿作为百宝嵌工艺中诸多镶嵌材料的一种,往往与宝石、玉翠、象牙等共同出现,单独的螺钿器反而少见了。清代螺钿工艺产地可能集中在扬州、广州等地,内廷造办处也能制作,名匠见诸记载的则有王国深、卢映之、卢葵生等人。一般指断面为方形的木料。主要构件断面为方形的家具常称以方材制作。瓷器装饰手法之一。其工艺是以毛笔蘸调和好的金粉,在烧好的瓷器上描绘图案花纹,然后入炉经低温烘烧而成。描金创烧于北宋定窑,南宋人周密《志雅堂杂钞》记载:“金花定碗用大蒜汁调金描绘,然后再入窑烧,永不复脱。”用大蒜汁调和金粉是利用其天然的粘性。明清的景德镇御窑厂亦常用描金装饰颜色釉瓷器,如著名的宣德鲜红釉描金器、弘治黄釉描金器、乾隆窑变釉描金器等。

将三根板条安装在方形或长方形的框格中,形似拱券状,故名。很多家具在立木与横木的支架交角处多运用形式不同的牙子来装饰。这种牙子中长而直的称为牙条。较短或较小的牙子俗称“牙头”。

文章标签: 工艺 螺钿 装饰

猜你喜欢

填漆戗金炕桌
紫檀长方桌
黑漆地识文描金长方套箱
黑漆五彩螺钿书格
紫檀点翠嵌牙渔家乐插屏
紫檀缂丝宝座
填漆戗金花卉纹炕案
鹿角椅
红木雕龙床
紫檀雕花椅
楠木雕花框镶银刻比例表炕桌
紫檀瓶式香几
紫檀雕夔龙纹床
紫檀雕花嵌珐琅扶手椅
黑漆嵌螺钿花蝶纹条案
紫檀嵌竹丝梅花式凳
黄花梨藤心方杌
紫檀嵌珐琅五伦图宝座屏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