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檀雕夔龙纹床,清乾隆,高92.5厘米,长200厘米,宽103.5厘米。清宫旧藏。

床身紫檀木制,席心座面,下衬硬板,系北方的习惯作法。束腰下有直牙条,垂洼堂肚,并浮雕卷草纹。四角直腿,内翻回纹马蹄,带有托泥。床面上安装七屏式床围,框内用短材作榫攒成拐子纹,拐子纹内镶嵌以薄木板透雕的夔龙纹花牙,虚实对比,做工极为精细。夔,古代传说中一种奇异的动物,似龙,一足。《庄子·春秋》中记载:“夔谓蚿曰:‘吾以一足趻踔而行。’”夔纹即这种独脚龙的侧面图案。玉器上的夔纹,最早见于商、西周时期,多见于彝器上。夔纹在玉器上出现的时间很长,自商、周至今,一直在玉雕工艺纹饰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而在战国和汉代尤为兴盛。玉器上的夔纹线条比青铜器上的柔和,阴刻线除单线外,也有双刻线。

陶瓷器装饰纹样之一种。明、清两代是陶瓷器以龙纹为装饰的全盛时期,主要采用釉上、釉下彩绘方法,亦有印花、刻划等工艺。龙的体态有较多变化,常见有云龙、戏珠龙、海水龙、螭龙、行龙、立龙、正面龙、侧面龙、夔龙等。紫檀木是世界上最名贵的木材之一,主要产于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热带、亚热带地区,我国广东、云南等地有少量出产。其木质坚硬,体重,入水即沉,没有疤痕,呈紫黑色。紫檀木生长缓慢,非数百年不能成材,故极珍贵。紫檀木的纹理纤细浮动,变化无穷,其色调深沉,显得稳重、大方、美观。《博物要览》称:“新者色红,旧者色紫,有蟹爪纹,新者以水浸之,可染物。”我国古代使用紫檀木制作器物历史悠久,东汉末年已见于记载,唐代宫廷中亦有使用紫檀木的记载。至明代,紫檀木更是受到皇家的宠爱。清代,紫檀木大量进入宫廷中,为内务府造办处用于制作清宫家具及文玩之器的必备材料,同时一些富商大贾之家也多使用名贵的紫檀木制造家具及生活用品。

家具中床面或凳面之板心用木板镶成或席面下衬木板均称硬板。束腰,明清家具部件名称。原是须弥座上枭与下枭之间的部分,在家具上指面框和牙条之间缩进的部。束腰是我国传统家具造型的典型式样之一。很多家具在立木与横木的支架交角处多运用形式不同的牙子来装饰。这种牙子中长而直的称为牙条。清式家具的装饰手法之一,牙条正中下垂的曲边装饰线角称为“洼堂肚”。在平面上雕出凸起的纹饰或物象的一种雕塑。按凸起高度的不同,可分为高浮雕、深浮雕、浅浮雕等,也有几种雕刻技法结合使用的形式,多见于高精繁杂的雕刻作品。

瓷器纹饰,又称卷叶纹或卷枝纹,宜于作各种器物的辅助纹饰。

17、18世纪传入中国的一种装饰花纹。俗称西蕃莲,如果没有花朵,则称为卷草。中国古代家具术语。指桌、案等家具的足端雕回纹并向内兜转,形如马蹄。清式家具常用的一种腿足装饰,在方形马蹄足上浮雕硬角拐弯的回纹,称“回纹马蹄”。家具上常用的纹饰之一,由陶器和青铜器上的雷纹衍化而来,寓意吉利深长,苏州民间称之为“富贵不断头”。在家具上,回纹主要作为边饰,用于边框、牙条、足端或束腰等处。家具上大量采用回纹见于清代。传统家具上承接腿足的部件。明清家具中有的腿足不直接着地,另有横木或木框在下承托,此木框即称为“托泥”。有的托泥之下还有小足,小足才是真正落地的部位。此部件多见于条案、几类等传统家具,以增稳重之感。带座屏风的一种。有三屏、五屏、七屏、九屏几种。

传统家具上的一种硬角连续拐弯的纹饰。如果加上龙头并与缠枝花卉相结合称“香草夔龙”,无龙头者则称为“拐子纹”。我国古代金工传统工艺之一。铸造铜器时,在需镶嵌部位表面铸成线槽,将松石、红铜片或金银丝、片嵌入凹槽,再打磨平滑。镶嵌工艺始于二里头文化时期,在春秋时期较盛行。

雕刻技法之一。一种是在浮雕的基础上镂空背景部分,有单面雕、双面雕之分。另一种介于圆雕和浮雕之间,常用于民间床、窗、梁、护板的雕刻中。

文章标签: 家具 纹饰

猜你喜欢

黄花梨展腿长方桌
紫檀雕莲花纹长桌
紫檀嵌珐琅绣墩
紫檀暗八仙立柜
紫檀雕荷花炕桌
紫漆描金山水床
花梨嵌玉石栏杆罗汉床
紫檀嵌瓷宝座
紫檀雕花长桌
牙雕三阳开泰图插屏
楠木雕花框镶银刻比例表炕桌
紫檀雕山水八屉兰亭八柱插屏
填漆戗金云龙纹条桌
黄花黎嵌牙木雕山水宝座
紫檀瓶式香几
紫檀雕花椅
桦木圭式案
紫檀雕花嵌珐琅扶手椅
0.40152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