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檀嵌玉菊花图宝座,清中期,高108厘米,长110厘米,宽83厘米。清宫旧藏。宝座紫檀木制,五屏式靠背扶手,心板木胎髹米黄色漆地,采用周制镶嵌法以玉石为材镶嵌菊花纹。藤心软屉,面下有束腰,透雕炮仗洞,托腮下鼓腿膨牙式,内翻马蹄。牙条正中垂洼堂肚。足下接须弥式底座,带龟脚。此宝座造型美观,色彩艳丽,为清代宫廷家具之珍品。传统家具中一种体型宽大的坐具,亦称“御座”。明以后,随着皇权制度的强化,宝座成为帝王御用坐具的代名词,象征着帝王的权威。《明史》载,明神宗时,宦官冯保窃权,“帝御殿,保辄侍侧”。当时的吏部都给事中雒遵进言:“保一侍从之仆,乃敢立天子宝座,文武群工拜天子耶,抑拜见中官耶?”将宦官立于宝座之侧视为亵渎皇权的大不敬行为。

宝座大多摆放在宫廷正殿明间的中心或显要位置,单独陈设,极少成对。在宝座的背后还要放置一个较大的座屏,两边放置甪端、香筒、仙鹤、蜡钎等器物,格外尊贵、庄严。皇帝端坐在宝座之上,俯视群臣,“君临天下”,充分体现出帝王的权威,以达到“明制度,示等威”的目的。紫檀木是世界上最名贵的木材之一,主要产于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热带、亚热带地区,我国广东、云南等地有少量出产。其木质坚硬,体重,入水即沉,没有疤痕,呈紫黑色。紫檀木生长缓慢,非数百年不能成材,故极珍贵。紫檀木的纹理纤细浮动,变化无穷,其色调深沉,显得稳重、大方、美观。《博物要览》称:“新者色红,旧者色紫,有蟹爪纹,新者以水浸之,可染物。”我国古代使用紫檀木制作器物历史悠久,东汉末年已见于记载,唐代宫廷中亦有使用紫檀木的记载。至明代,紫檀木更是受到皇家的宠爱。清代,紫檀木大量进入宫廷中,为内务府造办处用于制作清宫家具及文玩之器的必备材料,同时一些富商大贾之家也多使用名贵的紫檀木制造家具及生活用品。

亦称欹床。中国传统家具中的一种坐具,现已很少见。其形式犹如椅子的靠背,是一种无座腿甚至无座面的坐具。其背后安有可以撑放的活动支架,可根据使用者的要求调节靠背的角度。它多在床榻上或席地使用。明高濂《遵生八笺》中说:“靠背以杂木为框,中穿细藤,如镜架然。高可二尺,阔一尺八寸,下作机扃,以准高低,置之榻上,坐起靠背,偃仰适情,甚可人意。”宋、明绘画中也可见到此种坐具。《履园丛话》中云:“周制之法,惟扬州有之。明末有周姓者,始创此法,故名周制。”其法以金、银、珠宝等嵌于檀、梨、漆器之上。明末周翥首创的“百宝嵌”作法称“周制镶嵌法”。我国古代金工传统工艺之一。铸造铜器时,在需镶嵌部位表面铸成线槽,将松石、红铜片或金银丝、片嵌入凹槽,再打磨平滑。镶嵌工艺始于二里头文化时期,在春秋时期较盛行。

传统装饰纹样之一。常与梅、兰、竹一起被喻为四君子,为文人所喜爱。

用棕藤、丝绒或其它纤维编织的家具屉面。束腰,明清家具部件名称。原是须弥座上枭与下枭之间的部分,在家具上指面框和牙条之间缩进的部。束腰是我国传统家具造型的典型式样之一。雕刻技法之一。一种是在浮雕的基础上镂空背景部分,有单面雕、双面雕之分。另一种介于圆雕和浮雕之间,常用于民间床、窗、梁、护板的雕刻中。

束腰部位锼出的长条形孔洞。束腰与牙条之间的托层。有些束腰家具,束腰与牙条不衔接或衔接甚少,不能起到支撑作用,这时在两者之间加一木条过渡,使结构更加合理。带束腰家具中常见的一种装饰手法。四腿自束腰下向外鼓出,然后又向内兜转,形成内翻马蹄状,牙板亦随腿的弧度向外膨出。

明清家具的腿足装饰,足端向里翻称“内翻马蹄”,向外翻称“外翻马蹄”。很多家具在立木与横木的支架交角处多运用形式不同的牙子来装饰。这种牙子中长而直的称为牙条。清式家具的装饰手法之一,牙条正中下垂的曲边装饰线角称为“洼堂肚”。托泥下面的垫脚,形似乌龟的脚掌,故名。

文章标签: 家具 宝座 我国

猜你喜欢

紫檀牙雕广州“十三行”图插屏
乌木七屏卷书式扶手椅
紫檀暗八仙立柜
紫檀雕山水八屉兰亭八柱插屏
紫檀条桌
黑漆描金卷草拐子纹床
紫檀嵌画珐琅云龙纹柜格
填漆戗金炕桌
红雕漆云龙纹罗汉床
紫檀缂丝宝座
铁梨缠枝牡丹纹卷书案
紫檀百宝嵌花果图宝座
方形抹角文竹凳
紫檀嵌竹丝梅花式凳
紫檀嵌楠木山水人物床
紫檀点翠嵌牙渔家乐插屏
填漆戗金云龙纹条桌
黑漆嵌玉描金百寿字炕桌
0.17723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