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檀嵌珐琅宝座,清乾隆,高100厘米,长128厘米,宽90厘米。清宫旧藏。宝座紫檀木制,通体嵌珐琅装饰。七屏式座围,攒框镶掐丝珐琅板心,并饰以山水风景图。硬板座面,座面四沿镶蓝地拐子纹珐琅条。束腰下有雕莲瓣纹托腮,直牙条,正中垂洼堂肚,足下带托泥。四面牙条及腿满饰蓝地拐子纹及蝠纹掐丝珐琅片。此宝座为珐琅工艺与传统家具相结合的典型代表作品。珐琅,又称“佛郎”“法蓝”“琺瑯”,是一外来语的音译词。珐琅的基本成分为石英、长石、硼砂和氟化物,与陶瓷釉、琉璃、玻璃(料)同属硅酸盐类物质。中国古代习惯将附着在陶或瓷胎表面的称“釉”;附着在建筑瓦件上的称“琉璃”;而附着在金属表面上的则称为“珐琅”。

金属胎珐琅器则依据在制作过程中具体加工工艺的不同,可分为掐丝珐琅器、錾胎珐琅器、画珐琅器和透明珐琅器等几个品种。传统家具中一种体型宽大的坐具,亦称“御座”。明以后,随着皇权制度的强化,宝座成为帝王御用坐具的代名词,象征着帝王的权威。《明史》载,明神宗时,宦官冯保窃权,“帝御殿,保辄侍侧”。当时的吏部都给事中雒遵进言:“保一侍从之仆,乃敢立天子宝座,文武群工拜天子耶,抑拜见中官耶?”将宦官立于宝座之侧视为亵渎皇权的大不敬行为。

宝座大多摆放在宫廷正殿明间的中心或显要位置,单独陈设,极少成对。在宝座的背后还要放置一个较大的座屏,两边放置甪端、香筒、仙鹤、蜡钎等器物,格外尊贵、庄严。皇帝端坐在宝座之上,俯视群臣,“君临天下”,充分体现出帝王的权威,以达到“明制度,示等威”的目的。紫檀木是世界上最名贵的木材之一,主要产于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热带、亚热带地区,我国广东、云南等地有少量出产。其木质坚硬,体重,入水即沉,没有疤痕,呈紫黑色。紫檀木生长缓慢,非数百年不能成材,故极珍贵。紫檀木的纹理纤细浮动,变化无穷,其色调深沉,显得稳重、大方、美观。《博物要览》称:“新者色红,旧者色紫,有蟹爪纹,新者以水浸之,可染物。”我国古代使用紫檀木制作器物历史悠久,东汉末年已见于记载,唐代宫廷中亦有使用紫檀木的记载。至明代,紫檀木更是受到皇家的宠爱。清代,紫檀木大量进入宫廷中,为内务府造办处用于制作清宫家具及文玩之器的必备材料,同时一些富商大贾之家也多使用名贵的紫檀木制造家具及生活用品。

带座屏风的一种。有三屏、五屏、七屏、九屏几种。

中国古代家具上用攒边方法做成的框称为攒框。俗称“景泰蓝”。以红铜作胎,将很细的铜扁丝掐成花纹后用药焊于器表,再以随类附彩的方法将珐琅釉料填进丝间,经焙烧、打磨、镀金而成。

家具中床面或凳面之板心用木板镶成或席面下衬木板均称硬板。传统家具上的一种硬角连续拐弯的纹饰。如果加上龙头并与缠枝花卉相结合称“香草夔龙”,无龙头者则称为“拐子纹”。束腰,明清家具部件名称。原是须弥座上枭与下枭之间的部分,在家具上指面框和牙条之间缩进的部。束腰是我国传统家具造型的典型式样之一。莲花俗称“佛花”,莲瓣纹是佛教文化影响下流行的纹饰。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文化盛行,瓷器上常用莲瓣纹做装饰。隋初瓷器装饰也受此风影响。束腰与牙条之间的托层。有些束腰家具,束腰与牙条不衔接或衔接甚少,不能起到支撑作用,这时在两者之间加一木条过渡,使结构更加合理。很多家具在立木与横木的支架交角处多运用形式不同的牙子来装饰。这种牙子中长而直的称为牙条。清式家具的装饰手法之一,牙条正中下垂的曲边装饰线角称为“洼堂肚”。传统家具上承接腿足的部件。明清家具中有的腿足不直接着地,另有横木或木框在下承托,此木框即称为“托泥”。有的托泥之下还有小足,小足才是真正落地的部位。此部件多见于条案、几类等传统家具,以增稳重之感。

文章标签: 家具 宝座

猜你喜欢

紫檀百宝嵌花果图宝座
方形抹角文竹凳
紫檀点翠嵌牙渔家乐插屏
紫檀雕花长桌1
紫檀边髹漆《五经萃室记》围屏
铁梨缠枝牡丹纹卷书案
酸枝木嵌大理石罗汉床
紫檀嵌瓷宝座
朱漆雕填描金花卉纹架格
紫檀边座“爱乌罕四骏图”插屏
紫檀暗八仙立柜
紫檀雕花长桌
黄花黎嵌牙木雕山水宝座
桦木圭式案
紫檀雕莲花纹长桌
紫檀荷花纹床
紫檀瓶式香几
黑漆描金卷草拐子纹床
0.27808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