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称“隔界”,是为了使“天头”、“引首”与“画心”不致紧接在一起而相隔的镶条,亦增加了美观之效果。
题画标签,贴于包首靠近天杆处,用以题记书画家姓名、书画名称以及书画的年代等。其材料一般采用仿古色洒金宣或自染仿古宣,签条一般长度为由天杆边到上数第二个铜鼻处,宽度为长度的十分之一左右,也可按惊燕的宽度为准。将配好的签条贴在包首的上首,沿天杆离边约0.2cm处粘实。
后隔水是本幅后面一段绫裱,与前隔水都是装裱手卷必须的一部分加工装饰。
翁方纲(1733—1818年),字正三,号覃溪,晚号苏斋,顺天大兴(今属北京市)人。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进士,官至内阁学士。博学,富藏书,工诗文,长于考证金石。书法初学颜真卿,继学欧阳询,旁涉汉隶,自成一格,与刘墉、成亲王永瑆、铁保并称“乾隆四家”。著有《两汉金石记》、《粤东金石略》等。吴荣光(1773—1843年),字伯荣,号荷屋、拜经老人,广东南海人。官至湖南巡抚。能诗文,精鉴赏,收藏书画字帖甚多。著有《辛丑销夏记》、《筠清馆金石文字》、《帖镜》等。其中《辛丑销夏记》为著录书中精审之作,此书成于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夏季,时值辛丑年,故为书名。全书对吴自藏或借观的法书、碑帖、绘画计146种进行了尺寸标注、印章辨认、款识和题跋的抄录等项著录工作,其中对作品的真赝考证及记述作品的流传经过较为详赅,也最为重要。安岐(1683—1745年以后),字仪周,号麓村,别号松泉老人。先世为朝鲜人,后入八旗籍,居天津。其父是康熙年间津门大盐商,家资甚富。安岐酷嗜古今书画名迹,在津建沽水草堂,书斋名古香书屋,中贮历代名家翰墨,一时有“收藏之富,甲于海内”之誉。乾隆七年(1742年)60岁时,他将积累数十年之书画札记汇成一帙,共六卷,名《墨缘汇观》。其藏品后多归入乾隆内府。主要鉴藏印有“仪周鉴赏”、“安岐之印”、“安氏仪周书画之章”、“安仪周家珍藏”、“朝鲜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