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玄静碑,墨拓,剪裱一册。共13开,每半开纵26厘米,横17.5厘米。此碑建于唐大历七年(772年)八月十四日,位于江苏句容县茅山玉晨观。明嘉靖三年(1529年)毁于火,传世拓本甚稀。未见整纸本,行数已不可考。碑原题“唐茅山紫阳观玄静先生碑并序”,世称“李玄静碑”、“茅山玄静碑”。此碑建后5年,又另立了一块由颜真卿撰书的“有唐茅山玄静先生广陵李君碑铭”,内容见王昶《金石萃编》卷一百,可与此碑相互参证。碑文款署“秘书郎河东柳识撰,大理司直吴郡张从申书,李阳冰篆额”,3人皆一时俊彦。碑额失拓,然“李阳冰篆额”5字为小篆体,当出阳冰亲笔。正文行书,总体上宗法二王,兼受同代碑版名家李邕的影响。李书笔画挺拔,字的重心下移,较之纯粹的王体更能适应大字书丹上石的视觉需要。此碑风格灵动端庄,刚健、婀娜兼而有之,无愧唐石佳品。碑文前半写得应规中矩,后半愈写愈放,笔画粗壮,字势飞动,更见神采。书者张从申当时被推为“张氏四龙”之首,大历之后“独步江淮间”(见朱长文《续书断》),良有以也。此本首尾完足,无甚损泐,字口清晰肥润。宝熙认为“元以前拓本无疑”,张彦生《善本碑帖录》、王壮弘《增补校碑随笔》皆定为宋拓,为历来有名之本。册前有王铎、宝熙题内、外签。册后有沈曾植题七绝二首,宝熙跋,陈宝琛、朱益藩、张玮、赵世骏4人合观款及朱翼盦另纸一跋。钤“宝熙长寿”、“沈盦墨缘”等鉴藏印6方。当是宝熙旧藏转归朱氏者。此碑的主要著录有:宋欧阳修《集古录跋尾》、欧阳棐《集古录目》、黄伯思《东观余论》、陈思《宝刻丛编》,清李光映《观妙斋藏金石文字考略》、严观《江宁金石记》、方履篯《金石萃编补正》、何绍基《东洲草堂金石跋》,近代罗振玉《雪堂金石文字跋尾》等。据碑文,“玄静先生”名含光,本姓弘,改李氏。13岁辞家为道士,工篆隶,多著述。后师事华盖峰司马君,得其倾囊传授。开元中受到玄宗皇帝礼请,“问理化、金鼎二事”,答毕,“上悦,因加‘玄静’之称。无何固以疾辞,东还句曲”。此后“天书继至,务欲尊荣;公卿祈请,信无虚月”。至大历四年(769年)十一月辞世,年87岁。门人弟子立碑“以述玄风”。位于江苏句容市东南,为道教名山。颜真卿(709—785年),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一说临沂(今属山东)人。唐代书法家。曾任平原(今属山东)太守,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世称“颜平原”、“颜太师”、“颜鲁公”等。书法初学褚遂良,后请教张旭,深悟笔法。参用篆书笔意写楷书,真书笔力弥满,端庄雄伟,气势森严,行书遒劲郁勃,阔达自在,书风明显区别于二王(羲之,献之)和唐初诸家,对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世称“颜体”。与当时另一位书法家柳公权并称“颜柳”。唐人《书评》论其书:“如荆卿按剑,樊哙拥盾,金刚嗔目,力士挥拳。”传世墨迹有正书《自书告身》、行书《祭侄文稿》和《刘中使帖》,碑刻有《争坐位帖》、《多宝塔碑》、《东方画赞》、《颜家庙碑》、《麻姑仙坛记》、《颜勤礼碑》、《中兴颂》等。后人辑有《颜鲁公文集》。王昶(1725—1806年),字德甫,号述庵,又号兰泉,江苏青浦(今属上海市)人。清学者。乾隆年进士,官至邢部右侍郎。好金石之学,收罗商周铜器及历代石刻拓本一千五百余种,编为《金石萃编》一百六十卷。能诗词、古文。张从申(生卒年不详),唐吴郡人,活动于大历(766-779年)前后。曾官大理司直、检校礼部郎中,但主要以书法知名。与其兄从师、从义、从约皆工书,时号“张氏四龙”,而从申艺最高。凡其书碑,李阳冰多为篆额,人称“二绝”。唐吕总《续书评》谓“从申真、行书远近称美,独步江外。”传世碑刻除《李含光碑》之外,尚有《改修吴延陵季子庙碑》等。风格以宗法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为主。李阳冰(生卒年不详),字少温,赵郡(今河北赵县)人。官至将作少监。工书法,尤精小篆。初师李斯《峄山碑》,后见仲尼《吴季札墓志》,喜而习之,遂开阖变化,如龙似虎,劲利豪爽,风行雨集,悉在胸中,自成一格。他对自己的篆书亦颇自负,尝言:“斯翁之后,直至小生,曹喜、蔡邕,不足言也。”时人谓之为仓颉之后身。早年作篆笔法清瘦,至大历年以后即晚年书作,笔法愈清淳劲利。雅好书石,颜真卿之碑多其篆额。他的篆书风格对唐代后期及宋、元、明、清历代书字有巨大影响。后人对李氏书法多所称颂,然亦有贬抑者,清末康有为即认为他的书法“益形怯薄,破坏古法极矣。”存世刻石作品有《李氏三坟记》、《书谦卦》、《般若台铭》等。李邕(687—747年),字泰和,广陵江都(今江苏扬州人)。李善之子,少知名,荐为左拾遗。唐天宝初为汲郡北海太守,故人称李北海。为人辞烈义迈,刚正不阿。天宝元年(747年)被诬奸赃入狱,宰相李林甫令祁顺、罗布奭杖杀之,年70岁。北海文章、书翰、公直、词辨、义烈、英迈皆过人,时称六绝。他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杰出的书法家,善正行草书,文名满天下。《唐书》有传。其书善学王右军,又得力于王献之,行草尤为卓著。由于他天资高,并又善于吸收各家之长,故他的书法风采动人,气宇轩昂,自成家数。

宝熙(1871—?年),字瑞臣,号沈盦,北京市人,隶满洲正蓝旗。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进士,历任翰林院侍读、国子监祭酒、内阁学士、度支部右侍郎、学部左侍郎等职。入民国后,曾为北京大总统府政治顾问、伪“满洲国”执政府内务处长等。为清末民国初著名的金石书画文物收藏鉴赏家。王铎(1592—1652年),字觉斯,号嵩樵、烟潭渔叟、痴仙道人等,孟津(今洛阳孟津县)人。明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累官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工诗文,能绘画。书法师钟繇、二王、颜真卿、米芾,尤得力于《淳化阁帖》,既浸淫于古法又有所创新。其书诸体悉备,最擅行、草书,笔法纵逸流畅,风格雄健险峻,是清初书法大家。刻有《拟山园帖》、《琅华馆帖》。《清史稿》有传。沈曾植(1850—1922年),字子培,号乙盦,晚号寐叟,浙江嘉兴人。生于诗书之家,学识广博,为晚清学者、诗人和书法家。沈曾植书擅各体,尤以草书为佳。初学包世臣,复取法于邓石如,晚年转宗明末著名书法家黄道周、倪元璐,因而其书风始终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其书多用方笔,风格挺健峭拔,沙孟海先生评其书曰:“翻覆盘旋,如游龙舞凤,奇趣横生。”
陈宝琛(1848—1935年),闽县人,字伯潜,同治7年(1868年)进士,为宣统太傅,善书,书瘦劲,似黄庭坚。
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北宋著名政治家。以文章著称于世,为唐宋古文八家之一。主修《新唐书》和《新五代史》。书法字体新丽,神采秀发,自成一家。

黄伯思(1079-1118年),字长睿,自号云林子,邵武(今福建省邵武人)。官至秘书省校书郎。工书,“正、行、草、隶书皆精。”

何绍基(1799—1873年),字子贞,号东洲,晚号蝯叟,道州(今湖南道县)人。承家学,少有名。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进士,授编修,充武英殿国史馆协修、总纂。先后任福建、贵州、广东乡试考官,四川学政。后执教于山东泺源、湖南长沙等地书院。博学多才。书法师颜真卿,上溯周、秦、汉古篆籀及南北朝碑版,真、行书面目独特,意趣高古;篆、隶二体浑厚古拙,自成体势。著有《惜道味斋经说》、《说文段注矫正》、《东洲草堂金石跋》、《东洲诗文集》等。《清史稿》有传。

文章标签: 书法 金石

猜你喜欢

旧拓 南宋文天祥楷书忠孝碑轴
宋拓唐卫景武公李靖碑
宋寄增梦英大师诗刻拓片
宋拓东汉西岳华山庙碑册
宋「春芬堂」印拓片两件
宋游师雄墓志拓片
宋拓定武兰亭序1
宋篆书千字文序
宋拓银锭本淳化阁帖卷第六册
唐 郭家庙碑
宋拓唐大唐中兴颂
宋拓王文惠公本兰亭序卷
九成宫醴泉铭1
宋钱俶墓志拓片
宋拓大观帖
宋拓三国范式碑
宋拓唐道因法师碑
宋胜果寺三门楼记残石
0.14116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