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王圣教序》又称《怀仁集王圣教序》,因碑额刻有7尊佛像,亦称《七佛圣教序》,全称《怀仁集晋右军将军王羲之书圣教序(附心经)》。碑文行书,30行,行80余字。碑高315.3厘米,宽141.3厘米,唐咸亨三年(672年)十二月立。碑现存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据载,唐僧玄奘自印度取经返回长安后,奉太宗之命译出多种经文,太宗亲自为之撰序,皇太子李治作记。此序与记并太宗答敕、太子笺答及玄奘所译《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同刻于石,即成此碑。书由长安弘福寺沙门怀仁从唐内府所藏王羲之遗墨中集字,自贞观二十二年(647年)至咸亨三年(672年)历时25年完成,由于志宁、来济、许敬宗、薛元超、李义府等加以润色,诸葛神力勒石,朱静藏镌刻。宋以后碑石中断,因捶拓日久,字画逐渐浅细,故未断之拓本均为宋拓。此拓本为故宫藏北宋早期拓本,黑纸镶边剪裱本,浓墨精拓,共27开半,每半开纵23.7厘米,横12.5厘米。有王世懋题签,损斋、翼盫跋各一段,钤“柳庄书院家藏”、“上郡马氏珍藏”、“韩逢禧印”、“朝延氏”、“一亩园珍藏”等印9方。王羲之在我国书法史上有特殊地位,对后世影响极大,被誉为书圣。王羲之行书见于诸多法帖之中,均经数度重摹,已多失真貌,不足为据。此碑集字由唐代所藏王羲之真迹中直接摹出,“与右军遗帖所有者,纤微克肖”,因此是研究王羲之书法的宝贵资料,亦是学写行书的最好模范,故极为后世所重。康有为认为此碑书法“位置天然,章法秩理,可谓异才”,“剪裁缝纫,皆若己出”,学行书者,此碑为佳。清顾炎武《金石文字记》、王昶《金石萃编》、孙承泽《庚子销夏记》等书著录。据佛经典籍解释,“七佛”是指释迦牟尼佛与在他出现之前悟得正觉的六位佛尊。他们依次为毗婆尸佛(Vipasin)、尸弃佛(Sikhin)、毗舍浮佛(Visvahu)、拘留孙佛(Krakucchandha)、拘那含牟尼佛(Kanakam)、迦叶佛(Kasyapa)、和释迦牟尼佛(Sakyamuni)。七佛又称“过去七佛”。在佛教发展的进程中,他们是释迦、弥勒信仰共同崇拜的对象。王羲之(303—361年),东晋书法家,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人,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出身名门,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又称“王右军”。他早年以卫夫人(铄)为师,后来草书学张芝,正书则取法钟繇,自出机杼,推陈出新,创出妍美流变的书体,取代了以往古拙质朴的书风,自成一家。评者谓其草书浓纤折衷,真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媚劲健,千变万化,而体势自然。对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具有继往开来的巨大贡献,对日本书法界也有深刻影响.有“书圣”之誉。所书《兰亭序》尤脍炙人口,被称为天下行书第一。传世唐代摹本有《兰亭序》、《快雪时晴帖》、《丧乱帖》、《上虞帖》等,刻本有《乐毅论》、《十七帖》以及唐僧怀仁集王书的《圣教序》等。玄奘(约600-664年),俗名陈袆,洛阳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唐代著名的高僧、旅行家、学者、翻译家。他不畏艰难险阻,西行印度求法取经,归国后又全力投入佛教典籍的翻译事业。他的毕生活动对我国和亚洲许多国家的宗教界和学术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即唐高宗(628-683年),字为善,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工书。传世书迹有《纪功颂》、《孝敬皇帝叡德碑》、《安乐山取丹经诏碑》等。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也称“桑门”,佛教称谓。原为古代印度反婆罗门教思潮之各个派别出家者的通称,后来专指佛教僧侣。《周礼》官名,掌管王室库藏。清代内务府简称“内府”,管理皇家事务。清代中央修纂图籍的管理机构——武英殿修书处隶属内务府管辖,故武英殿刊刻的书籍或翰林编修们缮写刊刻的图书习惯上称为内府刻本或内府写本。
指从某书家的书迹中搜集、描摹出相关的字,然后拼成某篇文章。于志宁(588-665年),字仲谧。唐京兆高陵(今陕西高陵县)人。官至尚书左仆射、太子太师,后封燕国公。参与编撰各种律令、礼典,并与李勣主持修定各种图书。《旧唐书》、《新唐书》均有传。即摹勒上石。将碑文写在纸上,再在纸背上以银朱(含汞的鲜红颜料)依样勾勒字的轮廓(称双勾),然后覆于备刻之石,以纸数层叠放于摹纸上,以石均匀砑磨,使双勾银朱粘于石面之上,据此可刻。王世懋(1536—1588年),字敬美,号麟州,江苏太仓人。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进士。官至南京太常少卿。精通古文辞。康有为(1858—1927年),原名祖诒,字广夏,号长素,又号更生,南海(今海南)人。清光绪年进士,官工部主事。“戊戌变法”的主要人物之一。清末著名书论家,倡法北碑,书学包世臣、张裕钊,得力于《石门颂》,评者谓有“纵横奇宕之气”。其书不泥于古法,点划结字不求工整,处处皆有新意。著有《广艺舟双楫》一书。《清史稿》有传。顾炎武(1613—1682年),初名绛,字宁人,号亭林,世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少年时参加“复社”的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后,又参加昆山、嘉定一带的人民抗清起义。入清不仕,改名炎武。学问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亭林诗文集》等著作。王昶(1725—1806年),字德甫,号述庵,又号兰泉,江苏青浦(今属上海市)人。清学者。乾隆年进士,官至邢部右侍郎。好金石之学,收罗商周铜器及历代石刻拓本一千五百余种,编为《金石萃编》一百六十卷。能诗词、古文。孙承泽(1592—1676年),字耳北,一作耳伯,号北海,又号退谷,山东益都(今山东寿光县)人。明崇祯进士,官给事中。李自成克北京,任四川防御使。入清,官至吏部左侍郎。富收藏,精鉴别书画。著有《庚子消夏记》八卷,为其所藏书画的著录书。此书所录以题跋为详,间有议论与考证,鉴裁精审,评论独到,为学者所重。其常用鉴藏印记有“孙承泽印”、“退谷老人”、“北平孙氏砚山斋图书”、“北海孙氏珍藏书画印”、“长宜子孙”等。清代孙承泽撰,著录其家藏书画和石刻以及所见他人收藏的书画,共8卷,成书于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
文章标签: 王羲之 行书

猜你喜欢

宋拓勾氏本兰亭序卷
宋新译三藏圣教序
旧拓 北宋苏轼楷书四屏
宋拓南宋武陵帖
宋常清静经、消灾护命经、生天得道经拓片
白石神君碑
宋至明器底拓片等共七件
宋拓松桂堂帖
宋拓东汉西岳华山庙碑册
九成宫醴泉铭1
宋拓唐大唐中兴颂
宋钱俶墓志拓片
宋马测墓志
宋「春芬堂」印拓片两件
宋拓唐虞恭公温彦博碑
宋佛说摩利支天经、黄帝阴符经并像
宋拓东汉魏元丕碑
宋拓绛帖
0.20840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