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拓《戏鸿堂帖》柳公权兰亭诗,木面。黑纸托裱经折装,半开纵28.7厘米,横13.3厘米。《戏鸿堂法帖》为董其昌筹集平生所见晋唐以来法书,沈弘嘉、孙商丞刻。帖名隶书“戏鸿堂法书一”等,篆书款二行“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岁在癸卯人日华亭董氏勒成”。该帖卷首有红色木印目录,当为“用大斋本”。该帖刻于《戏鸿堂法帖》第十卷,钤“戴景迁印”等印,并有宋代杨希甫、习之、蔡襄(题名)、李处益等刻跋。兰亭诗是一件不全的节录本;该帖为兰亭集会时王羲之、谢安、谢万、孙绰等二十六人的诗,共三十七首,并有诗序两篇,孙兴公“五言诗序”,后被人称为“后序”。此诗墨迹本在故宫。此诗被称为柳公权书,是凭黄伯思尾题(伪)传为柳书,然书法风格与柳书不合。柳公权(778—865年),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唐宪宗元和初年进士。曾任太子少师,世称“柳少师”。历中书舍人、谏议大夫、太子宾客至太子少师,封河东郡公。工书,尤以楷书精绝。师颜真卿、欧阳询而能参化其神理,自成一局,世有“颜筋柳骨”之称。穆宗尝问其用笔法,答曰:“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语意双关,既论写字,又行笔谏。当时公卿士臣碑版若不得公权手笔,人以为不孝。外夷入贡,另备资材,专求柳书。传世书迹颇多,楷书以《玄秘塔碑》、《神策军碑》等最具特色。图书从卷轴装演变到册页形式的一种过渡性装帧。其特点是把长幅卷子一正一反折叠成长方形书本形式,前后粘以封面。佛家经典多用此式。隋、唐以后,佛教大盛,翻译了很多经卷。佛徒诵读时舒卷不便,乃改为折叠成册的形式。凡经折装的书本也称“折本”。因奏折也用这种形式,故后来又有“折子本”的叫法。
董其昌(1555—1636年),字玄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卒谥文敏。精于书画鉴赏,收藏很多名家作品,在书画理论方面论著颇多,其“南北宗”的画论对晚明以后的画坛影响深远。工书法,自谓于率易中得之,对后世书法影响很大。其书画创作讲求追摹古人,但并不泥古不化,在笔墨的运用上追求先熟后生的效果,拙中带秀,体现出文人创作中平淡天真的个性。加之他当时显赫的政治地位,其书画风格名重当世,并成为清代艺坛的主流。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集》、《画旨》等文集。《戏鸿堂法书》石版的原石曾归明人施叔灝所有,施氏得到石头后,因恐拓后装裱时混乱,造成装次失第,因此增刻木版目录。目录有红色和黑色二种,拓本前面装有红色印目者,得到世人的重视,人称“用大斋本”(但稍晚既有商贾为盈利而翻刻,配红目以假充真,乱人耳目)。施叔灝,华亭人,号用大斋主人。蔡襄(1012—1067年),字君谟,兴化仙游(今属福建)人。举进士。曾在泉州、福州、杭州等地为官。善诗文。书法在当时享有很高的声誉,被推为本朝第一,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有《蔡端明文集》。《宋史》有传。王羲之(303—361年),东晋书法家,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人,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出身名门,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又称“王右军”。他早年以卫夫人(铄)为师,后来草书学张芝,正书则取法钟繇,自出机杼,推陈出新,创出妍美流变的书体,取代了以往古拙质朴的书风,自成一家。评者谓其草书浓纤折衷,真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媚劲健,千变万化,而体势自然。对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具有继往开来的巨大贡献,对日本书法界也有深刻影响.有“书圣”之誉。所书《兰亭序》尤脍炙人口,被称为天下行书第一。传世唐代摹本有《兰亭序》、《快雪时晴帖》、《丧乱帖》、《上虞帖》等,刻本有《乐毅论》、《十七帖》以及唐僧怀仁集王书的《圣教序》等。谢安(320—385年),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聪慧过人,器度不凡,名重于时。早年无意宦游,朝廷屡征,皆以病辞。隐居于会稽之东山,纵情声色,出行必携妓。后出仕,为尚书仆射,加后将军,威仪外著,时人比之王导。太元八年(383年)符坚攻晋,谢安为征讨大都督,指挥“淝水之战”,以少胜多,大败符坚而名垂青史。谢安善行、草书,唐李嗣真《书后品》赞曰:“纵任自在,有螭盘虎踞之势”。卒赠太傅,谥文靖。《晋书》有传。
孙绰(320—377年),字兴公,太原中都(今山西平遥西南)人,后迁居会稽(今浙江绍兴),是东晋士族中很有影响的名士。征西将军庾亮请为参军,补章安令,征拜太学博士,迁尚书郎。王羲之引为右军长史,转永嘉太守,迁散骑常侍,领著作郎。后为廷尉卿,领著作。其善书博学,放旷山水,是参加王羲之兰亭修禊的诗人和书法家。唐张怀瓘《书估》列其书为第四等,与羊欣、孔琳之等同列。《晋书》卷五十六有传。黄伯思(1079-1118年),字长睿,自号云林子,邵武(今福建省邵武人)。官至秘书省校书郎。工书,“正、行、草、隶书皆精。”

文章标签: 王羲之 书画 谢安 兰亭 书法 形式 将军 进士 戏鸿堂 草书

猜你喜欢

太仆卿元公夫人姬氏合
明拓宝鸭斋兰亭之太清楼摹开皇本
卢正道碑
多宝塔碑
禅国山碑
明拓北魏中岳嵩高灵庙碑
明初拓东汉张迁碑
旧拓 明海瑞行书四屏
明初拓东汉曹全碑
崖山题字拓本
郭公庙碑
文徵明 楷书明妃曲
明拓北魏张猛龙碑
纪国陆妃碑
鲁孝王刻石
易州铁像颂
明陈子壮七言联 (木刻双钩)
明拓东汉孔宙碑
0.14871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