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拓《耕霞溪馆帖》蜡本双钩兰亭序,锦面。擦拓,经折装,半开纵34.1厘米,横17.5厘米。《耕霞溪馆帖》,清代汇刻丛帖,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南海叶应旸撰集。共4册,所刻自(三国)魏至明,按时代有魏钟繇,晋“二王”唐代欧、虞、褚等,宋代苏、米等,元赵等,明之董其昌等书迹。钤有“福”等印。此帖刻于《耕霞溪馆帖》。其中有“少”等十余字双钩,字中间空,没有填墨。有蔡襄刻跋“蜡本双钩之法,世皆不传,惟唐翰林院所摹帖中用之,此兰亭盖当时拓赐侍臣者,卷尾三印曰翰林院文字、延资库之印;又有一时官吏署衔名;其详审,如此决不失真矣。莆田蔡襄题。嘉祐元年正月望”;有“翰林院文字印”、“延资库印”等刻印。用透明的纸覆盖在样本上,以极细的笔划描摹出字的轮廓。一般用黄色油素纸,纸薄而透明,可清晰地映出底本字迹的笔道轮廓。这种将字摹出笔道轮廓的方法称双钩。

东晋永和九年(353年)春三月三日,王羲之、谢安、孙绰等41人,集会于会稽(今浙江绍兴)山阴兰亭,修祓禊之礼。王羲之书《兰亭序》,用蚕茧纸,使鼠须笔,凡28行324字,书法藻丽多姿,精美绝伦,历代为楷模。
图书从卷轴装演变到册页形式的一种过渡性装帧。其特点是把长幅卷子一正一反折叠成长方形书本形式,前后粘以封面。佛家经典多用此式。隋、唐以后,佛教大盛,翻译了很多经卷。佛徒诵读时舒卷不便,乃改为折叠成册的形式。凡经折装的书本也称“折本”。因奏折也用这种形式,故后来又有“折子本”的叫法。
董其昌(1555—1636年),字玄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卒谥文敏。精于书画鉴赏,收藏很多名家作品,在书画理论方面论著颇多,其“南北宗”的画论对晚明以后的画坛影响深远。工书法,自谓于率易中得之,对后世书法影响很大。其书画创作讲求追摹古人,但并不泥古不化,在笔墨的运用上追求先熟后生的效果,拙中带秀,体现出文人创作中平淡天真的个性。加之他当时显赫的政治地位,其书画风格名重当世,并成为清代艺坛的主流。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集》、《画旨》等文集。蔡襄(1012—1067年),字君谟,兴化仙游(今属福建)人。举进士。曾在泉州、福州、杭州等地为官。善诗文。书法在当时享有很高的声誉,被推为本朝第一,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有《蔡端明文集》。《宋史》有传。

文章标签: 书画 书法 形式

猜你喜欢

三希堂法帖零本四册
清拓《快雪堂法帖》兰亭十三跋
杨宣碑
清拓隋孟显达碑
龙宫寺碑
明拓《停云馆帖》薛绍彭书兰亭序
清拓《快雪堂法帖》“領字从山本”兰亭序
清初拓唐张府君妻田雁门县君墓志
晖福寺碑
张宝泛槎图六集(刻本)
双钩本 高句丽好大王碑之二
武氏祠·左石室画象题字
双钩本 高句丽好大王碑之六
张宝泛槎图二集(刻本)
清拓开皇本兰亭序
清拓隋张贵男墓志
崔頠墓志
清拓唐文皇临兰亭序
0.15423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