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拓清内府摹刻赵子固落水兰亭卷,墨纸纵29厘米,横677.5厘米。锦包首,外签书“御刻落水兰亭”。落水《兰亭》,清代经孙承泽、高士奇、王鸿绪、蒋质甫递藏,乾隆年间入内府,著录于《石渠宝笈续编》。乾隆皇帝对落水《兰亭》非常喜爱,御书引首“山阴真面”四大字,而后又命人将此本双钩摹刻上石,即成《清内府摹刻赵子固落水卷》。帖中依次刻乾隆御书引首“山阴真面”四大字及行书诗题,王铎隶书签“墨林至宝”,五字未损本定武《兰亭》,南宋姜白石两跋,赵子固一跋,萧季木一跋,赵子固一长跋,元赵孟頫一跋,明孙承泽一跋,清高士奇、王鸿绪、张照跋,和珅、梁国治、刘墉、董誥、曹文埴题诗。落水《兰亭》是定武《兰亭》中颇负盛名的一本,元代赵孟頫、柯九思、陶宗仪都曾谈到此本。关于落水《兰亭》的来历,最早见于南宋周密《齐东野雨》记载,赵子固得到一定武旧拓本,“喜甚,乘舟夜泛而归,至霅之昇山,风作舟覆,幸值支港,行李衣衾,皆渰溺无余。子固方被湿衣立浅水中,手持《禊帖》,示人曰:‘《兰亭》在此,余不足介意也’。”并在卷首题“性命可轻,至宝是保”。赵孟坚,字子固,自号彝斋,宋宗室子。酷嗜古法书名画,能作墨花,以水仙见长。《周礼》官名,掌管王室库藏。清代内务府简称“内府”,管理皇家事务。清代中央修纂图籍的管理机构——武英殿修书处隶属内务府管辖,故武英殿刊刻的书籍或翰林编修们缮写刊刻的图书习惯上称为内府刻本或内府写本。
包在手卷背面开头部分的锦,一端与天杆相连,一端与覆背相连,其靠近天杆处常见贴有狭长的签条。当手卷卷拢时,包首起着保护和装饰手卷的作用。孙承泽(1592—1676年),字耳北,一作耳伯,号北海,又号退谷,山东益都(今山东寿光县)人。明崇祯进士,官给事中。李自成克北京,任四川防御使。入清,官至吏部左侍郎。富收藏,精鉴别书画。著有《庚子消夏记》八卷,为其所藏书画的著录书。此书所录以题跋为详,间有议论与考证,鉴裁精审,评论独到,为学者所重。其常用鉴藏印记有“孙承泽印”、“退谷老人”、“北平孙氏砚山斋图书”、“北海孙氏珍藏书画印”、“长宜子孙”等。高士奇(1645—1704年),字澹人,清代康熙时期儒臣。钱塘人氏,自幼好学能文,工于书法。因大学士明珠推荐,入内廷供奉。康熙十七年(1678年)始,代为书写密谕并纂辑讲章、诗文,深得康熙皇帝赏识。十九年(1680年)授为额外翰林院侍讲,升侍读,累至少詹士。二十八年(1689年)从康熙皇帝南巡,至其家西溪山庄,御赐“竹窗”榜额。后受弹劾退休回籍。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复召来京修书,值南书房,官至礼部侍郎。四十二年(1703年)卒于家,谥文恪。康熙皇帝曾对其评价道:“士奇无战功,而朕待之厚,以其使朕学问增大也。”
王鸿绪(1645—1723年),字季友,号俨斋,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清康熙年间进士,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被任命为《明史》总裁,独自担负《明史》全稿的审核修改工作。《明史》能够成为二十四史中备受推崇的典籍,与王鸿绪的贡献是分不开的。记录清内府收藏的绘画、书法之著录书。清王杰、董诰、金士松、沈初、彭元瑞、阮元等奉敕纂辑。续编八十八卷,目录三卷。清内府所贮书画自乾隆十年(1745年)十月完成《石渠宝笈》初编,迄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已历40余年,其间收藏更趋宏富。为宝典藏,以免舛伪错失,乾隆帝敕谕王杰等人重加荟辑。是书于乾隆五十六年始辑,迄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成书。体例依初编以书画作品的贮存处所(如乾清宫、养心殿、三希堂、重华宫、御书房等)分辑,以备点查。其叙述书画按照书册、画册、书画合册、书卷、画卷、书画合卷、书轴、画轴、书画合轴九类区分。文字分划段落,标界朱栏,以清眉目。书首列有总目,以便查稽。中国书画著录书,共有三编,由乾隆皇帝命令大臣编纂,初编成书于乾隆十年(1745年),共四十四卷;二编成书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共四十册;三编成书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共二十八函。书中收录的均为清朝宫廷所藏之书画作品。

西汉高祖四年(前200年),萧何在未央宫正殿北(今西安市未央区柯家寨村西)建造国家藏书机构,以收藏入关所得秦之律令、图籍。其下砌石为渠以导水,如同宫外之御沟,因称“石渠阁”。宣帝甘露三年(前51年),诏太子太傅萧望之,诸儒韦玄成、施雠、梁丘临、戴圣、刘向等于阁内讲五经异同,增立博士。至成帝时藏秘书于此。此后,“石渠”便成为皇家秘储的泛称。中国书画手卷的专业术语。指在本幅前面所留的空白纸方,一般用以题写书画名称或高度概括的品评,多为四字,与画心之间有隔水分开。因开卷时首先见其,故称“引首”,最早在明初出现。用透明的纸覆盖在样本上,以极细的笔划描摹出字的轮廓。一般用黄色油素纸,纸薄而透明,可清晰地映出底本字迹的笔道轮廓。这种将字摹出笔道轮廓的方法称双钩。

王铎(1592—1652年),字觉斯,号嵩樵、烟潭渔叟、痴仙道人等,孟津(今洛阳孟津县)人。明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累官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工诗文,能绘画。书法师钟繇、二王、颜真卿、米芾,尤得力于《淳化阁帖》,既浸淫于古法又有所创新。其书诸体悉备,最擅行、草书,笔法纵逸流畅,风格雄健险峻,是清初书法大家。刻有《拟山园帖》、《琅华馆帖》。《清史稿》有传。即曲阳黄山白石,色泽光洁,纹理细腻,俗称汉白玉或白大理石,在造像记中则名为玉石或白玉石。迟至北魏晚期,人们已经规模化开采利用,延绵至今。

赵孟頫(音fǔ)(1254—1322年),元代画家、书法家,字子昂,号松雪、水精宫道人,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人。宋宗室,14岁时以父荫补真州司户参军,入元出仕,曾任翰林侍读学士、荣禄大夫等职,卒赠魏国公,谥文敏。他对诗文音律无所不通,书画造诣极为精深,乃元代的画坛领袖。其绘画取材广泛,技法全面,山水、人物、花鸟无不擅长。他倡导复古,强调“书画同源”,主张师法自然。书法钟繇、二王、李邕、宋高宗赵构以及历代诸家,篆、隶、真、草各臻神妙。其绘画、书风和书学主张对当代及后世影响巨大而深远。
张照(1691—1745年),初名默,字得天、长卿,号泾南、天瓶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书法家和戏曲作家。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进士。官至刑部尚书,预修《大清会典》。乾隆元年(1736年)以挟私误军罪等廷议当斩,被乾隆帝特赦。历任武英殿修书处行走、内阁学士、经筵讲官、刑部尚书等职。资学明敏,工诗善文,精音乐、绘画、书法。书法初学董其昌,中年出入颜、米,为“馆阁体”书法代表者。乾隆初年所谓的“御书”匾额和书画题跋多由他代笔。奉旨与允禄主持续修康熙朝音乐著作《律吕正义》,撰拟文庙乐章,编撰《劝善金科》、《升平宝筏》、《月令承应》、《法宫雅奏》、《九九大庆》等宫廷戏曲剧本。参加编撰宫廷书画著录《秘殿珠林》和《石渠宝笈》,书法汇刻有《天瓶斋帖》。乾隆十年(1745年)奔父丧途中在徐州病亡。谥“文敏”。和珅(1750--1799年),姓钮祜禄,字致斋,满洲正红旗人。由于精明敏捷,颇得乾隆帝赏识,官职累迁,由御前三等侍卫而至户部侍郎,再至户部、兵部、吏部尚书,理藩院尚书,文华殿大学士,四库馆正总裁等,在军机大臣任上二十余年。乾隆帝晚年倚为心腹。他专擅弄权,贪污极巨。乾隆帝死后,嘉庆皇帝即以二十大罪赐其死,抄家所获巨资充公。其时竟有“和坤跌倒,嘉庆吃饱”之民谣。梁国治(1723-1787年),字阶平,号瑶峰、丰山,浙江会稽人。清官吏、书法家。乾隆六年(1741年)中举,历官江西、安徽、山西、湖南等地。三十八年(1773年)秋冬入值军机处,其间兼署户部左侍郎、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并一度入值南书房。五十年(1785年)拜大学士。谥“文定”。刘墉(1720—1804年,又作1719—1805年),字崇如,号石庵,山东诸城人。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进士,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卒谥文安。《清史稿》有传。工书法,初学赵孟頫、后法魏晋,乃自成家。清张维屏《松轩随笔》评其书云:“貌丰骨劲,味厚神藏,不受古人牢笼,超然独出。”康有为认为刘墉书法“力厚思沈,筋摇脉聚,近世行草书作浑厚一路,未有能出石庵之范围者,吾故谓石庵集帖学之成也”。刘墉与翁方纲、成亲王永瑆、铁保并称“乾隆四大家”。

曹文埴(?—1798年),安徽歙县人,字近薇,号虚竹。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进士,授官翰林院编修,后历任刑、兵、工、户各部侍郎,监管顺天府尹,后任户部尚书。死后谥号为文敏。曹文埴有《石鼓研斋文钞》等著作。柯九思(1290—1343年),字敬仲,号丹丘生,台州(今浙江临海)人。元代著名书画家、书画鉴定家。能诗文,擅书法,精画墨竹,师法文同一派。间作山水。曾官奎章阁鉴书博士。有《丹丘生集》辑本。

陶宗仪(生卒年不详),元末明初人,字九成,浙江黄岩人。元末举进士不中。明洪武六年(1373年)守令举人才,又以病免。二十九年(1396年)率诸生赴礼部考试。建文初年尚在。读书务古学,尤刻志字学。周密(1232—1298年),字公谨,号草窗,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居钱塘(今浙江杭州)。家藏法帖、名画颇多,精鉴赏,善为梅竹兰石,能书,工诗词。著有《齐东野语》、《思陵书画录》等。

赵孟坚(1199—1264年),字子固,号彝斋,浙江海盐人。宋宝庆二年(1226年)进士,官至翰林学士。擅画水仙、梅、兰、竹石。梅学扬无咎,竹师文同,并将文同画墨竹的笔法用于画墨兰。其墨兰画法对元、明、清画坛影响很大,被推为墨兰宗师。

文章标签: 书画 乾隆 书法

猜你喜欢

武氏祠·左石室画象题字
清拓北魏曹望禧等造像残座
双钩本 高句丽好大王碑之六
清拓西魏巩伏龙造像碑
清拓《兰亭八柱帖》冯承素摹兰亭序
清拓东汉衡方碑
杨宣碑
晖福寺碑
八关斋会报德记
汉祀三公山碑
清初拓唐萧思亮墓志
清拓唐文皇临兰亭序
清初拓东汉封龙山碑
清拓《兰亭八柱帖》董其昌仿柳公权书兰亭诗
翻刻华山庙碑册
广武将军碑
清弘历御笔番莲纹及大臣题诗石刻
于纂墓志
0.24936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