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造像碑刻于西魏废帝元年(552年)。因系民间造像,书、刻均不讲究,稚拙随意,因而有天真烂漫之气,为“魏碑体”之奇门。
马衡先生民国十一年(1922年)一月廿一日跋云:“魏正信佛弟子巩伏龙造四面像记,未见著录,不知石在何所。此本有刘燕庭喜海印记,当为刘氏藏石。碑题‘大魏国元年岁次壬申六月丁酉朔十一日丁未’,按西魏废帝以大统十七年三月即位,依周礼废年号,以次年为元年,正值壬申……西魏末年石刻传世者极少,此碑之外,惟《秦徒卌人造四面像》一种而已。”再跋云:“《秦徒卌人造四面像》题‘三年丙子’,为恭帝之三年。明年而西魏亡。前人多误为北魏道武帝天赐三年,因附正之于此。”鉴藏印钤“燕庭”、“刘喜海印”。又作造象。古时为生人、亡人或己身祈福,多于僧寺或崖壁间镌石成佛像,亦有以金属铸造佛像者。所造佛像称之为造像。
古建筑内装修中位于隔扇上槛和中槛之间的狭长部分。多用小立柱划分为几段,每段做成带棂花格的小窗或与隔扇心做法相同。马衡(1881—1955年),字叔平,浙江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工八分书,喜刻印,尤喜蓄青田石章,收藏书画碑版甚富。曾任北京大学研究所国门学考古研究室主任、故宫博物院院长,主持过燕下都等地的考古发掘和调查工作。对秦石鼓、汉魏石经及古代度量衡等方面的研究颇有贡献。著有《汉石经集存》、《凡将斋金石论丛》等。1928年辑自刻印成《凡将斋印存》二册。《广印人传》有载。魏碑是我国南北朝时期(420-588年)北朝文字刻石的通称。北朝包括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以魏的书法最为兴旺发达。其书体方峻遒劲,朴拙奇肆,风格多样,各具特色。北魏书法艺术的形式也是较多的,除碑刻以外,还有墓志、造像题记及摩崖刻石文字。
宋嘉定九年(1216年)。
刘喜海(1793-1852年),字燕亭,山东诸城人。官至浙江布政使。酷爱金石,著有《金石苑》、《长安获古编》、《嘉荫簃论泉绝句》等书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