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敏碑》,拓本纵255厘米,横117厘米,隶书,22行,行29字,有篆额阴文“汉故领校巴郡太守樊府君碑”2行12字,碑阴刻北宋眉山邱常与南宋眉山程勤懋题跋,碑首以两兽蟠其上。东汉建安十年(205年)三月,此碑立于四川芦山(今芦山县),刘盛刻,息喿书。虽见于宋人著录,但碑一度佚失,清道光年间重出土。杨振方在其《碑帖叙录》中评价此碑:“石质粗而锋芒多杀,无从定其笔法高下,而一种古穆之气终不可磨灭。”故宫所藏《樊敏碑》清拓本,其中“大”字未损,有朱翼盦题签,并有“师曾眼福”等印7方。此碑著录于宋赵明诚《金石录》、洪适《隶释》,清孙承泽《庚子销夏记》、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樊敏(119-203年),字升达。知书好学,治理有方。东汉灵帝时,任诸部从事,刘焉、刘璋父子割据益州,表授巴郡太守、汉中太守、助义都尉、褒义校尉等职。篆刻的一种方式,即把印文镌成凹状,在纸上钤盖时印文是白色,因而又称为白文。

《史记·秦本纪》记秦王政统一天下(公元前221年)后,初并为三十六郡。《汉书地理志》载,巴郡,秦置,属益州。户十五万八千六百四十三,口七十万八千一百四十八。县十一。《晋书》载,巴郡,秦置。统县四,户三千三百。阴刻:将图像、文字以凹陷形式雕刻。师曾(1876-1923年),名陈衡恪,字师曾,号槐堂、朽道人,江西义宁人。工诗文,世以奇童目之。善书法,篆、隶、真、行诸体皆工。画则山水、花卉、人物皆擅。工篆刻,熔铸秦、汉,古拙纯朴,毫无悍霸气。喜奖掖后进,齐白石得其助至多。有《陈师曾先生遗墨》、《染仓室印存》等。孙承泽(1592—1676年),字耳北,一作耳伯,号北海,又号退谷,山东益都(今山东寿光县)人。明崇祯进士,官给事中。李自成克北京,任四川防御使。入清,官至吏部左侍郎。富收藏,精鉴别书画。著有《庚子消夏记》八卷,为其所藏书画的著录书。此书所录以题跋为详,间有议论与考证,鉴裁精审,评论独到,为学者所重。其常用鉴藏印记有“孙承泽印”、“退谷老人”、“北平孙氏砚山斋图书”、“北海孙氏珍藏书画印”、“长宜子孙”等。清代孙承泽撰,著录其家藏书画和石刻以及所见他人收藏的书画,共8卷,成书于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
陆增祥(生卒年不详),字星农,又字魁仲,号莘农。道光进士第一,官翰林院修撰。马宗霍《书林纪事》称其少通篆籀之学,喜学金石文字,搜罗遍天下,积录既多,续王氏《金石萃编》成《金石补正》百余卷。又以所得汉魏晋宋齐梁古砖琢为砚,拓墨本跋之,题曰《三百砖录》。

文章标签: 巴郡

猜你喜欢

清拓《耕霞溪馆帖》蜡本双钩兰亭序
清初拓隋宁贙碑
崔頠墓志
任令则碑
田琬德政碑
三希堂法帖零本四册
武氏祠·前石室画象题字
清拓隋邓州大兴国寺舍利塔铭
清拓隋首山栖严道场舍利碑
清拓《兰亭八柱帖》董其昌仿柳公权书兰亭诗
张宝泛槎图四集(刻本)
翻刻华山庙碑册
敬胜斋法帖
清初拓唐萧思亮墓志
清拓三国谷朗碑
兰陵公主碑
清弘历御笔番莲纹及大臣题诗石刻
清拓清内府摹刻赵子固落水兰亭卷
0.20926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