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敏碑册页》,东汉建安十年(205年)刻,墨拓,剪裱册页二十一开。每开纵34厘米,横38厘米。马衡先生捐赠品。

此碑篆额题“汉故领校巴郡太守樊府君碑”,东汉建安十年(205年)三月立于四川芦山县。隶书大字朴厚雄健,为汉碑名品之一。宋以后曾长期佚失,清道光年间重新访得。此本即为原石重现后不久所拓,字迹较一般旧拓本清晰。第十六行“楷模”之“楷”字,第十七行“大选”之“大”字不损,即世所谓“大楷未损本”,较为珍贵。

此册页封面有马衡先生题签,每页上裱边有马氏隶书释文。册后缀马氏二跋:辛亥(1911年)十一月跋云,此碑系“道光初年北平杨海琹于芦山荒郊中访得原石”。据拓本可以补正宋代洪适《隶释》所录碑文中“阙者三字”和“误者五字”。壬子(1912年)孟冬跋云,徐紫珊木刻双钩《樊敏碑》的底本号称“宋拓孤本”,实为覆刻,而此本方为原石拓。樊敏(119-203年),字升达。知书好学,治理有方。东汉灵帝时,任诸部从事,刘焉、刘璋父子割据益州,表授巴郡太守、汉中太守、助义都尉、褒义校尉等职。册页的组合形式类似西方绘画中的组画,这种艺术形式在山水画中能够比较完整地展现一个地域不同的自然景观,在花鸟画中可以从多重角度、时节去描绘其自然姿色。在人物画中,可以完整地叙述一个历史故事发生的全过程或细化表现某种道德观念。马衡(1881—1955年),字叔平,浙江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工八分书,喜刻印,尤喜蓄青田石章,收藏书画碑版甚富。曾任北京大学研究所国门学考古研究室主任、故宫博物院院长,主持过燕下都等地的考古发掘和调查工作。对秦石鼓、汉魏石经及古代度量衡等方面的研究颇有贡献。著有《汉石经集存》、《凡将斋金石论丛》等。1928年辑自刻印成《凡将斋印存》二册。《广印人传》有载。《史记·秦本纪》记秦王政统一天下(公元前221年)后,初并为三十六郡。《汉书地理志》载,巴郡,秦置,属益州。户十五万八千六百四十三,口七十万八千一百四十八。县十一。《晋书》载,巴郡,秦置。统县四,户三千三百。即今北京。辽代称燕京,后称南京。金代亦称燕京,后称中都。元代亦称燕京,后称大都。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征虏大将军兼右丞相徐达入元都,诏改大都路为北平府。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改称北京。清代沿用。辛亥革命后,于1928年6月改称北平。1949年9月北平改称北京。用透明的纸覆盖在样本上,以极细的笔划描摹出字的轮廓。一般用黄色油素纸,纸薄而透明,可清晰地映出底本字迹的笔道轮廓。这种将字摹出笔道轮廓的方法称双钩。

文章标签: 巴郡 原石

猜你喜欢

清拓《兰亭八柱帖》戏鸿堂刻柳公权兰亭诗
田琬德政碑
清拓唐文皇临兰亭序
张宝泛槎图六集(刻本)
清拓乾隆御题补刻明代端石兰亭图卷
双钩本 高句丽好大王碑之三
清初拓隋苏慈墓志
清拓南朝萧憺碑
武氏祠·祥瑞图题字
清拓隋义主都督诸葛子恒合一百人平吴越主陈叔宝纪功碑
双钩本 高句丽好大王碑之六
清拓《兰亭八柱帖》柳公权书兰亭诗
晖福寺碑
清拓《滋蕙堂墨宝》“領字从山”本兰亭序
清初拓东汉封龙山碑
清拓清内府摹刻赵子固落水兰亭卷
清拓北魏刁遵墓志
李孝同碑
0.10491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