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貞碑》,刻于北魏正光四年(523年)六月。拓本纵200厘米,横93厘米。碑额篆书阳文方笔“龙骧将军营州刺史高懿侯碑”12字。碑文正书24行,行46字。碑阴刻嘉庆丙寅(1806年)孙星衍移碑记,并翻刻泰山29字于后。碑于乾隆、嘉庆年间出土于山东德州卫河第三屯,后移至德州县学。此碑书法方劲峻整,笔势畅达,结体虚和。杨守敬《评碑记》云:“书法方整,无寒俭气。”故宫所藏此拓本为清出土初拓本,拓工精湛,字口清晰,其中第八行“于王”未损。此碑著录于清洪颐煊《平津读碑记》、瞿中溶《古泉山馆金石文编残稿》、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篆刻的一种方式,即把印文镌成凸状,在纸上钤盖时印文是红色,因而又称为朱文。

阴刻:将图像、文字以凹陷形式雕刻。孙星衍(1753—1818年),字伯渊,一字季逑,号渊如,阳湖(今江苏常州)人。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榜眼,嘉庆十年(1805年)授山东登青莱道。最精诗文,名著海外,与洪亮吉齐名,并称孙洪。深究经史文字音训之学,精研金石碑版,工篆、隶、刻印。校刻古书最精。有《平津馆读碑记》、《寰宇访碑录》、《续古文苑》等著作。泰山位于山东中部,绵延约200公里,海拔1524米,古称岱岳,又名岱宗,为我国五岳(泰山、华山、衡山、嵩山、恒山)中的东岳,为道教胜地。主峰在山东泰安市北,海拔1500多米,突兀峻拔,雄伟壮丽,有玉皇顶、日观峰、南天门等名胜古迹。古人以东方为万物初生之地,故泰山有"五岳之长"、"五岳独尊"的称誉。古代帝王登基之初,太平之岁,多来泰山举行封禅大典。传说秦始皇曾封山上为他遮雨的松树为"五大夫",故泰山松被赋予人文色彩,驰名华夏。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自然双重遗产。泰山为"五岳"之首,自古以来帝王封禅、士庶瞻拜,在山上及周围地区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摩崖和碑刻。历代诗人及艺术家多以泰山为题,创作了大量宝贵的诗歌和书画等艺术作品。

杨守敬(1839—1915年),字惺吾,号邻苏,湖北宜都人。清同治元年(1862年)举人。初习商,后潜心于历史、地理的研究。精金石之学,善书法,其书初学欧阳询,后致力于颜真卿、苏轼书风的研习,乃自成一家。曾以使馆随员身份赴日本,携古碑帖达万余种,与日本书法家交流研习,因而对日本书坛产生很大影响。归国后,任两湖书院地理教习及勤政学堂总教长。著有《日本访书志》、《书学迩言》、《晦明轩稿》等书多种,尤以历史地理和版本目录学成就为著。古代的钱币。陆增祥(生卒年不详),字星农,又字魁仲,号莘农。道光进士第一,官翰林院修撰。马宗霍《书林纪事》称其少通篆籀之学,喜学金石文字,搜罗遍天下,积录既多,续王氏《金石萃编》成《金石补正》百余卷。又以所得汉魏晋宋齐梁古砖琢为砚,拓墨本跋之,题曰《三百砖录》。

文章标签: 泰山 山东 碑记 金石 文字 地理 五岳 日本

猜你喜欢

武氏祠·祥瑞图题字
汉祀三公山碑
清初拓隋苏慈墓志
史游急就章
清初拓唐萧思亮墓志
清拓《快雪堂法帖》“領字从山本”兰亭序
清拓唐文皇临兰亭序
王居士砖塔铭
清拓翁方纲缩临兰亭
清拓东汉樊敏碑
司马景和妻墓志
池国胜 笔记册影印本
龙宫寺碑
清拓《兰亭八柱帖》柳公权书兰亭诗
清拓《兰亭八柱帖》戏鸿堂刻柳公权兰亭诗
清拓《兰亭八柱帖》于敏中补戏鸿堂刻柳公权书兰亭诗阙笔册
兰陵公主碑
双钩本 高句丽好大王碑之四
0.18892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