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伯簋,高23.5厘米,宽30.8厘米,重7.58kg。簋圆腹,圈足,下有方座。二兽头耳,耳下端似象鼻卷曲。器颈前后正中各铸一凸起的兽头,兽头两侧饰夔纹和圆涡纹。腹部和方座四壁中心饰竖直纹,圈足饰连续的四瓣花和圆涡纹带,方座四壁边缘饰圆涡纹和窃曲纹,方座顶部四角饰兽面纹。簋内底铸有铭文9行83字:唯正月初吉癸巳,王在成周。格伯爰良马乘于倗生,厥贮三十田,则析。格“伯『0061』殹妊『0062』『0063』,厥从格伯『0064』『0062』甸殷,厥幼零”谷杜木『0065』谷『0066』菜,涉东门。厥书史戠武立盥成『0068』。铸保簋,用典格伯田。其万年子子孙孙永保用。『0067』。铭文大意:在正月第一个吉日癸巳这一天,周王在国都成周。格伯从倗生那里接受了四匹好马,讲定交换的价值是三十田,双方剖木为凭证。格伯交付的是殹妊和仡,『0064』和甸殷崇地的田产,并在零谷和『0065』谷树木为标记。书记官吏戠武建立了文书档案,规定了界域。倗生铸这件宝簋,用来登录格伯的田产,后代子孙,万年宝用。倗生家族的名号是“『0067』”。该器的做器者实际是倗生,按通例应定名为倗生簋。故宫收藏的这件格伯簋中间缺17个字,系用同铭的其它器之铭文补足。簋(音鬼),古代盛食物的器具,自商代开始出现,延续到战国时期。《周礼·地官·舍人》:“凡祭祀,共簠『0025』”。古籍中多写作簋,而铜器自铭则常为『0025』。青铜簋器物造型形式多样,变化复杂,有圆体、方体,也有上圆下方者。早期的青铜簋跟陶簋一样无耳,后来才出现双耳、三耳或四耳簋。据《礼记·玉藻》记载和考古发现而知,簋常以偶数出现,如四簋与五鼎相配,六簋与七鼎相配。我国传统的装饰纹样之一。夔,神话中形似龙的兽名。《庄子·秋水》中言:“夔怜蚿,蚿怜风。”释文:“夔,一足兽也。……其状如牛,苍色无角,一足能走,出入水即风雨,目光如日月,其音如雷,名曰夔。”

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爬行动物,只有一足。青铜器上经常以夔作主题纹饰。

亦称火纹。《周礼·考工记》有“火以圜”之记载。火纹是太阳的标志,因此其特征是圆形的,中间略有突起,沿边有4到8道旋转的弧线,表示光焰的流动。在青铜器上最早的涡纹见于二里头文化期的斝腹部。从二里头文化期直至战国都可在器物上见到涡纹装饰。《吕氏春秋·适威》:“周鼎有窃曲(一作穷曲),状甚长,上下皆曲,以见极之败也。”总的特点是长带形,两端钩曲,始见于西周晚期。

角是饮酒器,常与爵、觚等组合使用。《礼记·礼器》:“宗庙之祭,尊者举觯,卑者举角。”兽面是古代人们想象中的怪兽的面部,将其刻画在器物上所形成的纹饰称兽面纹。宋代的学者把兽面纹称为饕餮纹。剑脊两旁称为“从”。指在一月。商代纪年与现代正相反,先记日,再记月,最后记年。下文的“唯王二祀”就是指“在商纣王的第二年”(学者们根据这件器的形制、花纹和铭文的内容考证,认为它应属于商代最后一王商纣王时期的器)。

基层军事编制单位。《五代会要·京城诸军》载:“凡五百人为一指挥,其别有五部,都一百人,统以一营居之。”宋沿五代之制。都的统兵官,马军为军使,步军为都头。

文章标签: 格伯 器物 方座

猜你喜欢

大鼎
有盘鼎
虎戟镈
微师耳尊
倗生簋
小臣单觯
杜伯鬲
晋侯盨
古方尊
师趛鬲
同簋
史颂鼎2
妅簋
叔上匜
叔卣
垂鳞纹卮
刖人鬲
史宜父鼎
0.14442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