簠式炉,清中期,通高18厘米,口径14.1×11.3厘米。

此炉敞口,斜直腹,四壁呈梯形,壁面铸海水异兽纹,两侧有对称的兽头铺首,平底,矮圈足,下接四个云形足。器盖四面作倒梯形,相对的两面分别饰镂空的云龙纹和云凤纹,盖钮呈方形漏斗状,顶中空,边缘饰雷纹一周。器外表呈棕色,盖和器内壁满布烟熏痕。

此器胎体厚重,形制规整,纹饰刻画精细,系仿照周代青铜礼器簠制作而成,并被作为薰炉使用,是清乾隆朝仿古铜器中较为精美的一件。簠(音府),祭祀和宴飨时盛放黍、稷、粱等饭食的器具。凡簠都为方形器。簠出现于西周中期,主要盛行于西周末春秋初,战国晚期以后消失。

衔接门环的底座式装置。多为金属制,故又称“金铺”、“铜蠡”。以兽面衔环状为主,亦称“兽环”,还有龟、蟾等多种形式,取其吉祥祛邪的象征意义。铺首作为装饰,在商周时已见于铜器之上,可能尚早于用以为门饰。剑茎末端圆形内凹的部位称作“首”。镂空是瓷器的装饰技法之一,也被称作“镂花”或“透雕”。它是将器物胎体上的纹样镂通,形成内外通透的图案。

陶瓷器装饰纹样之一种。明、清两代是陶瓷器以龙纹为装饰的全盛时期,主要采用釉上、釉下彩绘方法,亦有印花、刻划等工艺。龙的体态有较多变化,常见有云龙、戏珠龙、海水龙、螭龙、行龙、立龙、正面龙、侧面龙、夔龙等。即铜镜背面中央的凸起部分,有穿,可系以丝带,便于把持和悬挂。由近似“丁”字形的线条互相勾连组成。此种纹饰盛行于晚商至周初,战国时再度流行。

也称香熏,为焚香用具。瓷熏开始出现在三国东吴时期,两晋南北朝时期比较流行。它的出现是为了适应当时贵族子弟“无不熏衣剃面,敷粉施朱”的生活习俗的需要。明清时期瓷熏的造型和装饰更加丰富多彩。

文章标签: 装饰

猜你喜欢

香炉
庙钟
花瓶
香炉
兽面纹花觚
花瓶的古代设计
花瓶
绿皮包铜镀金花火镰
三脚船的古代设计
香炉
云龙纹博山炉
铜投壶4
铜鎏金缠枝牡丹手炉
铜钱剑
香炉,大象形手柄
花瓶
铜方簋(缺盖)Remarks: Title revised as 铜簠身 (20181030) but the signed document remains the use of 铜方簋(缺盖)
薛晋侯百子大镜
0.29879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