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敕命之宝”,清乾隆,寿山石质,螭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13.3厘米见方,通高13.4厘米,纽高5厘米。宝四周浅浮雕夔龙及曲线纹饰,上部雕形态各异的螭龙,其印体和边饰的做法与雍正元年(1723)刻制的“雍正御笔之宝”如出一辙,可知乾隆帝此宝是利用宫中原存的早期成品刻制的。此宝应专钤于乾隆帝发布的敕书之上,其地位与“二十五宝”之中的“敕命之宝”同,为乾隆帝诸宝玺中规格较高者。敕命之宝,通高9cm,印面11.3×11.3cm。碧玉质,交龙纽。据《交泰殿宝谱》,此宝作“以钤诰敕”之用。

叶腊石之一种,产于福建福州市郊寿山,因名寿山石。质地细腻,色彩丰富,其中以各种透明或半透明的冻石品质为高。寿山石是雕刻和治印的优良材料。在平面上雕出凸起的纹饰或物象的一种雕塑。按凸起高度的不同,可分为高浮雕、深浮雕、浅浮雕等,也有几种雕刻技法结合使用的形式,多见于高精繁杂的雕刻作品。

夔,古代传说中一种奇异的动物,似龙,一足。《庄子·春秋》中记载:“夔谓蚿曰:‘吾以一足趻踔而行。’”夔纹即这种独脚龙的侧面图案。玉器上的夔纹,最早见于商、西周时期,多见于彝器上。夔纹在玉器上出现的时间很长,自商、周至今,一直在玉雕工艺纹饰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而在战国和汉代尤为兴盛。玉器上的夔纹线条比青铜器上的柔和,阴刻线除单线外,也有双刻线。

文章标签: 纹饰 夔纹 玉器 雕刻 寿山 浮雕 地位 山石 乾隆帝

猜你喜欢

白寿山石双狮纽“所其无逸”印
青田石“松下清斋摘露葵”章
白玉螭纽“落花满地皆文章”玺
寿山石“金石千秋”章
青玉兽纽“千潭月印”玺
玛瑙螭纽“半榻琴书”玺
昌化石雕荷塘小景“乾隆宸翰”玺
青田石“臣心如水”章
寿山石云龙纽“雍正宸翰”玺
皇后之宝
青玉交龙纽“文渊阁宝”
碧玉交龙纽“八徵耄念之宝”
玛瑙“齐物”玺
寿山石鼍龙纽“敬天尊祖”玺
白玉交龙纽“太上皇帝之宝”
玛瑙螭纽“菑畬经训”玺
铜柱钮“正黄旗满洲四甲喇十叁佐领图记”印
白玉交龙纽“敬天勤民”玺
0.21321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