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图册之《昭关》,晚清,纵57厘米,横57厘米。清宫旧藏。此册为如意馆画师所绘,无署名年款,属写实画风。《昭关》也称《招关记》,又名《复仇记》,传奇,明代孙柚作,演春秋时期吴、楚相争时伍员的故事。伍员,字子胥,楚国大夫伍奢次子,因遭奸臣陷害逃奔吴国,行至昭关时,楚平王已命人画影图形,四处缉拿。伍员被隐士东皋公请至家中,七日七夜,一筹莫展,须发尽白。东皋公与好友皇甫讷设计,救伍员混出昭关。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刊印的龚正我编《新刊徽板合像滚调乐府官腔摘锦奇音》一书,收录有“伍子胥过招关”一出,曲白俱全,这是目前所见最早的昭关戏剧本子。清代有昆腔《昭关记》、皮簧腔《文昭关》。现今京剧又名《一夜白须》。为宫中画师作画之处。原属造办处,郎世宁、艾启蒙等西洋画家都曾供职于此。同治年间迁至乾东五所之头所,仍隶属造办处,设画工,多为苏州人。所画有卷、轴、册页、贴落等,并设玉匠、刻字匠等。现建筑完好。传奇:1.小说体裁之一。一般指唐宋人用文言写作的短篇小说。唐传奇多为后代说唱和戏剧所取材,故宋元戏文、诸宫调、元人杂剧等也有称为传奇的。2.指明清以唱南曲为主的长篇戏曲,以别于北杂剧,是宋元南戏的进一步发展。盛于明嘉靖到清乾隆年间。昆腔、弋阳腔、青阳腔等剧种,都以演唱传奇剧本为主。著名作品有《浣纱记》、《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整理而成,以鲁国事为主,兼涉列国。《春秋》所述的历史时间跨度为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共242年。其文字简单,长不过40多字,短的只有一个字,故后来许多人为之作注,汉代以前主要有《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宋代胡安国的《春秋传》在明清两代影响也很大,成为明及清乾隆以前士子必读之书。官名。春秋战国时期由诸侯分封的贵族为大夫,享有封地,并掌管封地内的行政。昆腔:又名昆山腔,是明代最重要的戏曲声腔。它是南戏流经江苏昆山一带,与当地语音及民间音乐相结合的产物,经过昆山音乐家顾坚的改进,至明初遂有昆山腔之称。明代著名的戏曲音乐家魏良辅对昆山腔发展和提高有过重大贡献,后人将其奉为“昆腔之祖”。魏良辅与志同道合的乐师、曲师合作,从清唱入手,吸收海盐、弋阳诸腔加以融化、发展,创出清柔婉折的水磨调。伴奏乐器兼用笛、管(箫)、笙、琵琶等。传奇作家梁辰鱼得到魏良辅的合作,用改革后的昆腔创作传奇《浣纱记》,推动了昆腔的传播。
昆腔在发展过程中与当地语言、音乐结合,成为地方化的昆腔,如北方的北昆;南方的苏昆、湘昆、川昆等,形成昆腔系统。此外,昆腔在近百年来又对京剧、川剧、婺剧、湘剧、祁剧、赣剧、桂剧、柳子戏、山西上党梆子和广东正字戏等剧种有过重大的影响,许多剧种至今仍保存着昆曲的剧目、唱腔和器乐曲牌。京剧:京剧之名始见于清光绪二年(1876年)的《申报》,历史上曾有皮黄、二黄、黄腔、京调、京戏、平剧、国剧等称谓。京剧的形成大致经历了两次合流:秦徽合流与徽汉合流。徽班自乾隆年间进京后,以唱二黄调为主,时值京腔(高腔)、秦腔已先行流入北京,徽班在演唱二黄、昆曲、梆子、啰啰诸腔的基础上,兼容并蓄,秦腔班的演员有些加入徽班,形成徽、秦两腔合作的局面。道光年间,汉调(又称楚调)进京,汉调的西皮调与二黄调第二次合流。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京师梨园出现一番新的气象,领班的主要演员由旦角变为生角,剧目以老生为主,唱、做并重。
文章标签: 传奇 昆腔 春秋 京剧 昭关 发展

猜你喜欢

栽绒三彩万寿山景地毯
铜镀金松棚果罩
“赛璐璐”不倒翁
描金花大瓶贡烟
掐丝珐琅长方盆石榴盆景
描金花玻璃瓶装鼻烟
铜钱编狮子2
紫檀柄青玉镂雕芦雁三镶如意
药具
银彩漆仿圈
玛瑙子硬木小算盘
小风扇2
藤编小篮
铜钱编狮子
红雕漆“五蝠捧寿”鼻烟壶
龙井茶
琥珀刻诗鼻烟壶
泥蛐蛐罐
0.23214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