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编钟,清乾隆,架高350厘米,宽340厘米;钟高23.8厘米,径16.1厘米。编钟是清代宫廷雅乐——中和韶乐中的重要乐器。十六枚为一虡(音巨,指悬挂编钟的木架),阴阳各八,外型和尺寸均相同。编钟以钟壁的厚薄来区分音之高低,以应十二本律及四倍律。钟名由低至高依次为:倍夷则、倍南吕、倍无射、倍应钟、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倍夷则(重约4703克)壁薄音最低,而应钟(重约14,317克)壁厚音最高。此套编钟是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铸造的,共用黄金13,600多两。中和韶乐在清代乐制中的规格最高,被儒家看成是教化、统治人的工具,因而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备至的宫廷雅乐。中和韶乐主要用于郊庙祭祀和朝会典礼。演奏乐器包括:鎛钟、特磬、编钟、编磬、建鼓、篪、排箫、埙、箫、笛、琴、瑟、笙、搏拊、柷、敔、麾等,全部乐器使用材料包括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即八音俱全,符合古代儒家“大乐与天地同和”的礼乐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