缂丝加绣观音像轴,清乾隆,纵147厘米,横60厘米。清宫旧藏。此像描绘观音身着珠宝璎珞装饰的天衣彩裙,立于五彩祥云中的莲台之上,身后背光辉映,头上华盖笼罩,供拜礼敬阿弥陀佛。观音身两侧各21只手,或持法器,或结手印,为汉地千手观音形象。观音又身披人兽,此为藏传佛教影响之痕迹。画幅运用齐缂、缂金、构缂等技法缂织人物及其衣饰,观音之披帛则用缉线钉绣,表现出轻纱的质感和透明感,同时在某些细部以敷彩、敷金等绘画手法表现出缂、绣难以达到的效果。多种艺术手法的综合运用使观音之艺术形象的塑造更为丰满完美,堪称乾隆时期缂丝加绣艺术的优秀代表作。钤“秘殿珠林”、“秘殿新编”、“珠林重定”、“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乾清宫鉴藏宝”、“太上皇帝之宝”、“乾隆御览之宝”、“乾隆鉴赏”、“宣统御览之宝”等十玺。中国传统丝织工艺品种之一。其历史悠久,起源不晚于公元7世纪,流行于隋唐,繁盛于宋代。其织法以生丝为经,熟丝为纬,先将预定的图案纹样以墨线勾稿,画在经线面上,然后用几只乃至几十只装有不同色纬的小梭,依照纹样的轮廓和色彩以小梭、拨子等工具,用平戗、搭梭、长短戗、木梳戗、环缂(音刻)、掼缂、双子母经、绕、勾边线等多种技法,将多种彩色纬丝分段缂织,按图稿所示与经线交织,形成“通经断纬”。织物表面只显彩色的纬纹和单色的地纬,正反两面花纹和色彩一致。由于采用局部回纬织制,纬丝并不贯穿整个幅面,即花纹与素地及色与色之间呈小空或断痕,“承空观之,如雕镂之象”,故名缂丝,又名刻丝、克丝、刻色等。

宋代缂丝大都摹缂名家书画,北宋时以定州的缂丝最为有名,南宋时以淞江朱克柔的缂丝最负盛誉。明清时除缂织书画、诗文、佛像外,还缂织袍服、屏风、靠垫等,尤以苏州缂丝最为精美。由于缂丝工艺繁复,一件成功的作品,所用人力物力非普通人家可以承受,故有“一寸缂丝一寸金”之说。

梵文(Avalokitesvara)的意译,观世音的略称。其与大势至菩萨同为阿弥陀佛的左右胁侍,称为“西方三圣”。又是我国佛教中的四大菩萨之一。佛典称观音为发大慈悲,即普救世人的大慈大悲菩萨。又作光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观世自在菩萨、观世音自在菩萨、现音声菩萨、窥音菩萨。

由宝石、珍珠和贵重金属串联起来的环状物,古代南亚次大陆有地位的人们与我国古代贵族常佩带。在佛教造像里菩萨身上多披挂璎珞。

佛教中对诸天人所着之衣的称谓,如《菩萨璎珞本业经(下)》曰:“净居天衣重三铢。”后演变为对神仙的非凡服饰的泛称。彩瓷品种之一。“五彩”意为多彩,且一般来说,其中必含红彩。在已高温烧成的白瓷或已绘局部图案的青花瓷上以红、绿、黄、紫、黑、蓝等彩描绘图案纹饰,再经彩炉低温烧成。再配以其它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彩。按生产工艺之不同,通常人们将五彩分为釉上五彩和青花五彩两大类。
五彩是在宋、元釉上加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明宣德时已有五彩,但明代釉上彩以红、绿、黄三色为多,嘉靖、万历时期的官窑釉上彩瓷,以釉下青花和釉上多种彩相结合,称青花五彩。清康熙朝发明了釉上蓝彩、金彩和光亮如漆的黑彩,使釉上五彩成为彩瓷的主流。自雍正朝始,粉彩盛行,五彩只作为仿古瓷少量生产。五彩烧成温度略高于粉彩,不如粉彩般有柔软感,故又称“硬彩”或“古彩”。
背光指佛、菩萨像背后之光相,常作火焰纹,火焰象征佛、菩萨之智慧。大至分为项光(又称头光)和身光(又称举身光、舟形光)二种,其形式依时代、地方、佛菩萨的种类而有所不同。

塔顶相轮上的圆盘形冠饰,多用金属制作。

阿弥陀佛又称无量寿佛,与左胁侍观世音菩萨和右胁侍大势至菩萨被称为“西方三圣”。观世音宝冠上带有阿弥陀佛是身份标志之一。

狭义指置于佛像前的小型器具,特别是密教修法所用的器物。法器之种类繁多,其用途、大小、形状各异,即使同名法器,亦因制作材料、手法,所属宗派或时代不同而形式迥异。若按用途分类,可大致分为庄严具、供佛器(或称祭供器)、报时器、容置器、携行器及密教专用法器等6种。

《千手千眼大悲心经》中记:佛告阿难:“若为富饶种种珍宝资具者,当于如意珠手。若为种种不安求安隐者,当于羂索手。若为腹中诸病者,当于宝钵手。若为降伏一切魍魉鬼神者,当于宝剑手。若为降伏一切天魔神者,当于跋折罗手。若为摧伏一切怨敌者,当于金刚杵手。若为一切处怖畏不安者,当于施无畏手。若为眼暗无光明者,当于日精摩尼手。若为热毒病求清凉者,当于月精摩尼手。若为荣官益职者,当于宝弓手。若为诸善朋友早相逢者,当于宝箭手。若为身上种种病者,当于杨枝手。若为除身上恶障难者,当于白拂手。若为一切善和眷属者,当于胡瓶手。若为辟除一切虎狼豺豹诸恶兽者,当于旁牌手。若为一切时处好离官难者,当于斧钺手。若为男女仆使者,当于玉环手。若为种种功德者,当于白莲华手。若为欲得往生十方净土者,当于青莲华手。若为大智慧者,当于宝镜手。若为面见十方一切诸佛者,当于紫莲华手。若为地中伏藏者,当于宝箧手。若为仙道者,当于五色云手。若为生梵天者,当于军迟手。若为往生诸天宫者,当于红莲华手。若为辟除他方逆贼者,当于宝戟手。若为召呼一切诸天善神者,当于宝螺手。若为使令一切鬼神者,当于髑髅杖手。若为十方诸佛速来授手者,当于数珠手。若为成就一切上妙梵音声者,当于宝铎手。若为口业辞辩巧妙者,当于宝印手。若为善神龙王常来拥护者,当于俱尸铁钩手。若为慈悲覆护一切众生者,当于锡杖手。若为一切众生常相恭敬爱念者,当于合掌手。若为生生之处不离诸佛边者,当于化佛手。若为生生世世常在佛宫殿中,不处胎藏中受身者,当于化宫殿手。若为多闻广学者,当于宝经手。若为从今身至佛身,菩提心常不退转者,当于不退金轮手。若为十方诸佛速来摩顶授记者,当于顶上化佛手。若为果蓏诸谷稼者,当于蒲萄手。如是可求之法,有其千条,今粗略说少耳。”从《心经》记述中则可知千手观音形象常以四十手代表观音菩萨广大慈悲之化用。中国佛教两大派系之一,形成于藏族地区,发展、传播于藏、蒙、土、裕固、纳西等少数民族地区,是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佛教。7世纪佛教传入西藏,松赞干布、赤松德赞等几代赞普支持佛教,翻译佛经,创建桑耶寺,佛教有了初步发展。9世纪中叶,朗达玛上台兴苯灭佛,佛教受到毁灭性打击。10世纪后期佛教又从阿里和多康地区复兴,根据不同的佛法传承,形成宁玛、噶丹、萨迦、噶举等众多教派。元朝以后,萨迦派、噶举派、格鲁派在中央政府扶持下曾先后取得西藏地方政教合一的统治权。藏传佛教中有由《丹珠尔》、《甘珠尔》两部分组成的藏文《大藏经》,其寺院组织严密,学经制度健全,修行上“显密并重”。以无上瑜伽部密法为最高最深之法。

缂丝技法之一,又称构(勾)边。在纹样的边缘部位,以区别于主体纹样色彩的另一种色线缂出明显的边界或轮廓线,具有分别色彩层次和划分纹样之间界线的作用。用来缠绕身体的长幅织品。披帛缠绕方法不同,有时对鉴别时代特点有一定的帮助。刺绣的技法之一。以龙抱柱线(即在一根强捻的合股线上再缠绕一根强捻的合股线,这种绣线称为“龙抱柱线”)为绣线,再另用一种线把龙抱柱线平钉在底衬之上,或勾边,或绣花,这种刺绣方法即缉线绣。清高宗内府所藏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和王珣“伯远帖”称为希世之珍,并藏在养心殿“温室”,颜曰“三希堂”。
清乾隆内府曾收藏晋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三件晋人真迹,高宗弘历视之为稀世珍宝,作汇集定名“三希”,藏于养心殿西暖阁“温室”,颜曰“三希堂”。

全称太上皇帝,即皇帝之上的皇帝,一般由在位皇帝的父亲充任,是皇权与父权相妥协的产物。在大多数情况下,做太上皇的人先做皇帝,然后将帝位让给儿子(当然也有例外)。此种让位,古代称为“内禅”,以示与因将帝位让于异姓(实际上是被武力篡夺)从而导致改朝换代的“禅让”不同。“太上皇”一词最早出现于秦代。秦王赢政统一中国后,自号始皇帝,追封其父秦庄襄王异人为太上皇,实际上异人并未当过皇帝。第一个真正的太上皇是后凉太祖吕光,公元399年12月,吕光病重,于是将帝位让给儿子吕绍而自称太上皇。历史上最后一个太上皇是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即乾隆皇帝,他在位60年后,于1796年自愿传位于嘉庆皇帝。二十五宝中共有两方皇帝之宝。

其一,通高9.5cm,印面12.5×12.5cm。青玉质,交龙纽,满文篆书。据乾隆十三年上谕:“青玉皇帝之宝本清字篆文,传自太宗文皇帝时。”则知此宝刻治于皇太极时。当时满文篆书初具雏形,到乾隆十三年创立成熟和规范化的满文篆书,并施之于宝玺,其生发之迹清晰可见。据《交泰殿宝谱》,此宝作“以布诏赦”之用。

其二,通高16.6cm,印面15.5×15.5cm。栴檀木质,盘龙纽。据《交泰殿宝谱》,此宝为作“以肃法驾”之用。但从清代档案考察,在二十五宝中,此宝的使用频率最高,钤用范围极广,其他诸宝实无以相比。


文章标签: 观音 佛教 菩萨 缂丝

猜你喜欢

堆绫尊胜佛母图轴
织锦金线佛像轴
缂丝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图轴
绣弥勒佛像轴
清乾隆御制达摩多罗罗汉唐卡 轴
绣像上乐金刚唐卡
满绣观音菩萨像轴
苏绣十一面观世音像唐卡
绣岳帝主像轴
织锦金线佛像轴
清乾隆御制罗古罗罗汉唐卡 轴
缂丝乾隆题赞释迦牟尼像轴
清救八难绿度母唐卡
红色缎织金边绣观音像轴
缂丝加绣尊胜佛母像轴
缂丝弥勒佛净界图轴
满绣弥勒佛像轴
织锦三十五尊无量寿佛轴
0.17461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