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黄色绸绣葡萄夹氅衣,清光绪,身长137厘米,两袖通长123厘米,袖口宽28厘米,下摆宽116厘米。清宫旧藏。

此为晚清皇后、皇太后春秋两季穿用的便服。圆领,大襟右衽,平袖,呈挽袖折叠状,袖长及肘,直身式袍,缀绿色素纺丝绸里,缀铜镀金錾花扣一枚,襟缀铜镀金錾双喜字币式扣四枚。明黄色素绸为面,采用传统的戗针、套针、平针、缠针等针法,绣制折枝葡萄纹,寓意多子多福。葡萄果实饱满均匀,写实逼真,枝蔓线条轻柔委婉,流畅自如,图案大方,疏朗。在袍服面上设计这种花纹,尤显得皇家御用品的端庄大气。镶饰繁复的领、袖边,边饰从里到外分别是蓝色地织金梅兰菊绦、元青色绣葡萄纹边和宝蓝色万字曲水织金缎边。其中元青色绣葡萄纹边的图案与氅衣面料图案相呼应,主次分明,设计主题更为鲜明。《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整理而成,以鲁国事为主,兼涉列国。《春秋》所述的历史时间跨度为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共242年。其文字简单,长不过40多字,短的只有一个字,故后来许多人为之作注,汉代以前主要有《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宋代胡安国的《春秋传》在明清两代影响也很大,成为明及清乾隆以前士子必读之书。服装开襟形式之一,衣襟开于衣服的右侧。我国古代金工传统工艺之一。用小锤敲击各种大小不同的金属錾子,在金属表面留下錾痕,形成各种不同的纹理,使单一的金属表面产生多层次的立体装饰效果。此种工艺始于春秋晚期,盛行于战国,至今依然为匠师们沿用。

苏绣传统针法之一。其绣制特点是层次清晰匀齐,富有装饰性,又分正戗与反戗两种针法。

一、正戗针法是用齐针分皮由里向外顺序绣制,后针继前针,第一皮先按纹样外缘用齐针出边,针脚要整齐,第二皮起称“抢”,要接第一皮线条的末尾。以后类推。设色逐渐由深至浅或由浅入深均可,但要按顺序进行绣制,层次要清晰。

二、反戗针的特点是先将所绣制的纹样分成若干皮,除第一皮外都要绣一扣线,由内向外按顺序绣制,每一皮绣线都要比正抢清晰齐整。笫一皮采用齐针绣,第二皮开始绣扣线,扣线绣在前一皮两侧线条的末尾横绣一针,在第二皮绣线的中心点起针,将横线绣成弧形,从中心点向两侧绣制,以后类推。

无论正戗与反戗针法,均为刺绣品中经常运用的针法。苏绣主要针法之一。始于唐代,盛于宋代,至明清时期更为发展,流传很广。根据纹样表现效果,可分平套、集套、散套等。

一,平套针法。根据纹样分皮绣制:第一皮出边,外缘齐整;第二皮称“套”,用一针隔一针的稀针嵌入第一皮线条的中间,要罩过第一皮的十分之八;第三皮与第二皮线条长短相同,每针嵌入第二皮线条的中间,并要与第一皮线条的尾端衔接。各皮依此类推,绣到纹样边尽处。针脚要齐整,丝丝相夹,使镶色和顺,绣面平服。

二,集套针法。大致与平套相同,由于集套用于绣圆形纹样,绣时第一皮出边要外缘齐整,向内长短参差,外缘排针略稀而内较密,每一针都要对着圆心,最后一皮的针迹集中于圆心,近圆心处要藏针,越近圆心藏针越多,直到绣满为止。

三,散套针法。是苏绣欣赏品中最常用的针法,亦是运用最广泛的针法之一。其主要特点是第一皮出边外缘整齐,排针密,内则长短参差。

刺绣基本针法之一,是各种针法的基础。平针是将绣线在纹样内排列均匀整齐,不能重迭,不能露底,拉线轻重一致,达到绣面针脚匀、齐、平、密的艺术效果。

是直绣的一种,以短线条缠绕着形体绣作,线条方向一致,线条匀密,边口整齐。此绣法用于小型的花叶干,宜作单色形体。花卉画的一种。画花卉不写全株,只画从树干上折下来的部分花枝,故名。有折枝梅、折枝莲、折枝牡丹、折枝果实等。葡萄本非中国内地所产,系由西域传来。《齐民要术》曰:“汉武帝使张骞到大宛,取葡萄实,如离宫别馆旁尽种之。”葡萄纹在内地图案装饰艺术中最早见于东汉,到了唐代,葡萄纹在工艺美术领域里已普遍流行。葡萄蔓延的枝条和丰硕的果实象征着“富贵长寿”,深受人们的喜爱。亦称库金,是清代宫廷御用品,因织成后要交清宫内务府存放于缎库而得名。纹饰多为金线织出的显花,但有时也使用银线。不论织金、织银,同属一类品种。织金有织金锦和织金缎之分。以缎组织为基础组织,以金线为主体表现,大量用金的丝织品。

文章标签: 葡萄 针法 春秋 线条 图案

猜你喜欢

大红水波纹羽纱单雨衣
香色云龙直径纱平金团龙单袍
蓝色缎金线绣麒麟图挂屏
明黄暗团龙里双喜皮马褂
绿地喜相逢八团妆花缎棉袍
湖色团花事事如意织金缎绵马褂
香色绸绣花手帕
石青色四团龙织金缎袷衮服
点翠勾莲寿纹头面
油绿色素缎袷行服褂
油绿色云龙暗花缎绵行服袍
酱色呢彩绣凤穿花纹炕毯
明黄色八团云龙寿字妆花缎女夹龙袍
驼色缎平金百鸟纹绵袜
黄缎妆花云龙纹女绵褂
吉服带1
皇太极皂靴
皇帝行服冠
0.37583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