晷面为银镀金方盘,上刻时刻线、节气线,中心设有三角形可起落的晷针,紧临晷针的一侧安有指南针,另一侧横向镌刻铭文“新法地平日晷”,盘底部錾刻云龙花卉纹,并在中心部位刻竖向铭文“顺治元年七月吉日恭进修改历法远臣汤若望制”。日晷盘嵌入小方桌式紫檀木框架中,整体结构严谨,造型美观。
使用此日晷,凭指南针定南北,将晷针直立,通过晷针投在晷面上的日影位置,即可得到时刻及当日所处的节气。
晷面上镌刻“新法地平日晷”之“新法”,意指这件日晷不是中国传统的赤道式装置,而是采用了17世纪欧洲仍盛行的地平式装置原理,并在刻度上将中国传统的一日百刻和等分刻度法,改为一日96刻度,并以不等分形式标注时刻线。
这是汤若望(JohannAdamSchallVonBell)于顺治元年(1644年)七月九日特别向摄政王多尔衮和顺治皇帝敬献的贡品。此仪进入朝廷后,对清代中国人掌握地平式日晷的原理及制晷技术,起到了促进作用。又称地台。明清皇宫宫殿中高于地面的木台,其上放置宝座及陈设品。金属工艺的一种。即用工具剔除地纹,使纹饰轮廓线凸起。錾金工艺技法早在商代就已出现,到清代,被广泛地运用于各种金属工艺品上。古建筑彩画绘画的一种题材。清代中期之前多画绿叶子花卉,清代晚期画黑叶子花卉。汤若望(JeamAdamSchallvonBell)(1591年—1666年),德国天主教耶稣会士。明天启二年(1622年)到中国传教。崇祯年间参与大学士徐光启主持的历法全书《崇祯历书》的修订工作。明亡后,汤若望凭其精湛的天文数理学识成为清廷官员,任钦天监监正。汤若望人品周正,学识广博,深得孝庄皇太后与顺治帝器重,赐号“通微教师”。康熙朝初年,钦天监内部因天文学派的歧义,出现派别纷争。反对派杨光先、吴明煊等人倚恃鳌拜的强势,诬陷汤若望反对新朝,将汤若望及其弟子判刑收监。汤因年老体衰,未待施刑,死于狱中。康熙帝亲政后,汤若望的学生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又以吴明煊的天文测算失误上诉。康熙帝重新审理此案,罢黜了杨吴等人,恢复了汤若望的名誉,并给以隆重的安葬。
紫檀木是世界上最名贵的木材之一,主要产于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热带、亚热带地区,我国广东、云南等地有少量出产。其木质坚硬,体重,入水即沉,没有疤痕,呈紫黑色。紫檀木生长缓慢,非数百年不能成材,故极珍贵。紫檀木的纹理纤细浮动,变化无穷,其色调深沉,显得稳重、大方、美观。《博物要览》称:“新者色红,旧者色紫,有蟹爪纹,新者以水浸之,可染物。”我国古代使用紫檀木制作器物历史悠久,东汉末年已见于记载,唐代宫廷中亦有使用紫檀木的记载。至明代,紫檀木更是受到皇家的宠爱。清代,紫檀木大量进入宫廷中,为内务府造办处用于制作清宫家具及文玩之器的必备材料,同时一些富商大贾之家也多使用名贵的紫檀木制造家具及生活用品。
天球或地球上,连接距离两极90°之点所形成的大圈称赤道,包含地球中心和地球赤道的平面和天球所交成的大圈,就是天球的赤道。
日晷在装置中,要求晷盘与地球赤道平行,晷针与地球的地轴方向相一致的装置原理。赤道式日晷采用中国传统装置法。
日晷在装置中,要求晷针与时刻盘之夹角度数须等于测时当地的纬度,即时刻盘与当地水平面平行的装置原理。
多尔衮(1612—1650年),满洲人,爱新觉罗氏,努尔哈赤第十四子,清代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明万历四十年十月廿五日(1612年11月17日)生于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老城)。后金天命五年(1620年)与弟多铎被合立为一个和硕额真,同掌一旗。天命十一年(1626年)晋封贝勒。跟从皇太极征蒙古、入明边。天聪五年(1631年),后金初设六部,受命掌吏部。天聪七年(1633年)进言皇太极,力主先征明后伐蒙古,被采纳。崇德元年(1636年)晋封和硕睿亲王。同年跟从皇太极进兵朝鲜,迫使朝鲜国王李倧请降。崇德三年(1638年),与扬武大将军岳托共同大举入关攻明,20余战皆捷,克城40余座。崇德五年(1640年)起,率兵参加松锦之战,与济尔哈朗轮流充任前方统帅,后获松锦大捷。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卒,多尔衮欲争帝位未成,力主立皇太极幼子福临为帝(即顺治),与济尔哈朗联合辅政,实掌军政大权。顺治元年(1644年)入关大败明军和李自成大顺军并占领北京,迁都于此。随后主持创建了清代入关后的各项制度,封号加至皇父摄政王。顺治七年十二月初九(1650年12月31日)病卒于喀喇城(今河北承德市郊),年仅39岁。追尊为诚敬义皇帝,庙号成宗。不久,追论其生前谋逆罪,被削爵。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复睿亲王封号。地平式日晷是指晷针与晷盘面之夹角度数等于测时当地的纬度,即使用时晷盘面与当地水平面平行,再由晷针投在晷盘上的日影求得时刻。